汕头市委、市政府最近力推在汕头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以“创文”促城市风貌,以“创文”改善投资环境,以“创文”助推市民文化风貌。目前,“创文”已初见成效,市民精神已渐振奋,海内外投资者正以灼热的眼光投向这片热土。
汕头是一个比较早接触、吸收世界先进文明的百载商埠。自清廷开海禁、潮人出洋、汕头开埠,闭塞的潮汕向世界伸出的宽阔的胸怀。汕头正式成为通商口岸后,国内外报人云集汕头。外文报纸、中文报刊林立,汕头第一时间听到了世界的声音。在汕头,洋音、洋货、洋法,几乎与世界同步。
说起汕头“创文”,其实汕头历史上也曾极力“倡文”,就是倡导文明行为,为百载商埠添砖加瓦。
光绪二十九年正月初四《岭东日报》的《外国新闻•美国》刊登了一则消息《推广活路》,全文如下:
美国各城之街道虽阔,而近来人类日盛,拥挤不堪,必设法辅以其缺。一悬铁路于楼上,一开铁路于地下,又遇四达之衢,多作架空之桥。此数法为历来所已有。近又出一法,谓之活路。在美国大赛会、法国大赛会时已经试用。其法于马路两道人行之边道,令其常能转动,人立其上,则路自行,而人不必再走,昔人谓之江流,不过如一活路,而此路即仿江流而成也。现在,美国人拟推行于各处方。
上文向汕头介绍了城市治塞四法:一是“悬铁路于楼上”,开设城市高架铁路;二是“开铁路于地下”,即“地铁”;三是“又遇四达之衢,多作架空之桥”,即在交叉路口设高架桥;四是在人行道设立“仿江流而成”之“活路”。
当时,汕头开埠不久,其城区较为集中的是在旧公园以南那一小片,狭窄的道路,只能供行人及人力车通行,《岭东日报》推行上法,显然是天外奇音,听一听奇闻而已,不可能也不会去学习和仿效。但西方现代文明之风,显然已吹进了古老的汕头埠。也就是这一股西方东渐,悄然改变着汕头。
光绪二十九年,汕头《岭东日报》刊登了汕头实行住户、商铺包清扫门前巷路之议。
光绪三十年,已有记者在报端介绍垃圾分类、用船运离方法。
1921年“八二”风灾后,位于镇邦街的汕头基督教普益社,“倡办汕头卫生大运动,发起汕头国民扫毒化装大游行,倡办汕头市麻疯院,救济民(国)十(年)之‘八二’风灾,开办书画、成绩、国画等展览会。”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汕头市政府颁布了《交通规则》,规定细则十八条,如车夫、轿夫不准乱停车辆、车轿靠左行、驾驶慢行车循马路最左行等等;颁布《行路规则》,严格规定实行人在马路行走的行为规范;颁布《妨害卫生之违警罚》,规定三条共15款,违者分别处以五元、十元、十五元或十日、十五日拘留等处罚。
以上一个个的汕头故事,诉说着开埠后的汕头,正在悄然改变着。严格的管理,倡导了文明之风;良好的城市环境,吸引了海内外客商,造就了汕头开埠后一度的繁荣。这段历史,对当前汕头的“创文”工作是有一定的借鉴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