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至5月,财政收入增幅全省第一、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全省第二、GDP增长全省第三、全市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增长全省第四、实际利用外资增长全省第五……连串的捷报,令汕尾这座在2008年以前经济指标在广东连年垫底的城市为之振奋。以“一年见效,三年砍掉最尾,七年全面砍尾,2020年进位跨区”为目标的砍尾行动正在继续。
毗邻珠三角,坐拥全省第二长的海岸线,却尴尬地沦为“最落后的沿海城市”。三年打基础,汕尾终于找到了自我救赎的灵丹妙药:发展海岸经济。
制订纲要奋起砍“尾”
三年前的2006年,汕尾是当年全广东省经济总量最小、人均GDP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地级市。多项指标连年垫底的现状,让汕尾人很是心急:莫非汕尾真的摆脱不了名字的“怪圈”,注定要当老幺吗?汕尾开始反思。
去年8月,汪洋书记到汕尾考察调研,得出一番“迎头赶上正当时,汕尾能够不当尾”的重要论断,并指出:“汕尾已经具备了加快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完全可以迎头赶上,完全可以不做尾巴。我对汕尾的发展充满信心,希望汕尾争取通过五到十年的努力,继续打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坚决砍掉落后的尾巴。”
汪书记一席话,有如一剂大补元气的良药。砍尾!一部《汕尾市实施砍掉落后尾巴行动纲要》迅速制订出台,与其他地级市不同,汕尾为自己多树立了一个行动指南。汕尾市委书记戎铁文表示,汕尾“砍尾”行动的总体目标是“一年见效,三年砍掉最尾,七年实现全面砍尾,到2020年进位跨区”,“2008年底,汕尾全市GDP实现350.23亿元,已经成功甩掉一项全省最尾的帽子,今年实现财政收入不当尾。到2011年底,汕尾要实现经济指标全面摆脱末位,砍掉最尾”,戎铁文说。
戎铁文不是夸夸其谈。在他看来,汕尾能够不当尾,靠的是强化三个基础。三年来,汕尾大打招商引资翻身仗,强化了产业基础。汕尾拥有世界上产能最大的液晶显示器生产基地,今年3月份,汕尾电子信息产业龙头企业信利公司与日本日立公司共同开发的第三条CSTN生产线正式投产,使信利公司一跃成为目前世界产能最大、技术最强的彩色液晶显示屏生产基地。引进2900多台电脑织机的海丰敏兴毛织厂,在金融危机中逆势而上,成为世界最大的毛纺基地之一。
三年来,汕尾投入交通建设资金23.2亿元,全力打通掣肘汕尾发展的交通瓶颈,强化硬件基础。全长112公里的厦深铁路汕尾段正在其境内加紧建设,该路段是广东省内最长、征地拆迁与施工进度最快的一段。
过去,汕尾的社会治安、软环境问题一直为人所诟病。而今,该市连续三年刑事发案率全省最低,连续两年上京零上访,司法调解成功率达97%。软环境质量提升了,投资潮滚滚而来:汕尾电厂一期3、4号机组累计已投资5.7亿元,预计明年中建成投产;陆丰核电、碧桂园、华润火电、甲湖湾新能源基地等一批大项目陆续上马,产业堆头越做越大。
“海岸经济”对接珠三角
汕尾想成功甩“尾”,也必须通过舞动“龙头”,依靠整合优势资源、龙头产业的带动,才有甩“尾”的劲道。
纵观全球范围,最活跃的经济形态当属海岸经济,全世界海岸沿线多是经济总量集中的地区,已成“定律”。然而,在富裕如广东的省份里,为什么还会有汕尾这样地处沿海、却经济落后的海边“山区”城市呢?汕尾市市长郑雁雄一语道破:没有发展海岸经济。
没有沿海铁路、高速公路的连接,海岸线就失去生命力。历史上,汕尾尽管曾提出海洋经济的发展思路,但发展一直乏力。国家交通大建设战略的适时启动,激活了汕尾的海岸线。厦深沿海铁路、天汕高速公路、玉漳高速公路汕尾段等推进开建,将把汕尾彻底纳入珠三角1小时经济圈之内。汕尾开创性地提出,通过海岸线,实现汕尾“基地经济”与珠三角“总部经济”的无缝对接。对汕尾而言,可以按公司注册、研发中心、营销中心在珠三角,发展“总部经济”,生产基地设在汕尾的模式。汕尾提出建设电子信息产业、电力能源工业、石油化工工业“三大基地”,集群发展蓝色海洋产业、绿色生态产业、特色旅游产业这“三大经济带”,都是为了对接《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保障珠三角。郑雁雄打了个形象的比喻:30年前深圳、东莞依托香港的“前店”发展“后厂”,自己最终成店;30年后的今天,也该轮到汕尾来靠珠三角这家“前店”了。乘“风”踏浪,发展海岸经济,汕尾终于找到了自己的总体发展思路。
自强内功当好粤东“节点”
粤东四市同气连枝,汕尾在支持粤东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同时,更强调自身的城市定位:建设粤东的重要“节点”。
关于粤东“同城”,郑雁雄认为,汕头、潮州和揭阳相距半个小时的车程,可以实现基础设施一体化、城市管理同城化、文化旅游设施协调化等“同城化”,但汕尾距离其他兄弟市较远,应该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协调发展的框架中,将自己定位为建成重要“节点”城市,当好珠三角与粤东之间的“驿站”。完善自身的城市功能、交通配套、基础设施等。
如果汕尾建成“节点”城市,本着环珠三角“内环”优势,珠三角的产业转移、物流、休闲旅游等将以“圈层效应”首先向汕尾流动。
对于今后的产业发展方向,汕尾的当家人均有了共识:东有海峡西岸经济区,西有珠三角经济区,汕尾要当“八爪鱼”,谁来都要抓住,但最终还是坐实珠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