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消费新闻 >> 正文

人民时评:读懂“双11”背后的消费之变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高阳    2017-11-14     浏览:

  • 字体:

注重量的满足转向追求质的提升、有形物质商品转向更多服务型产品,中国消费的“双重转变”呼啸而来

天猫、淘宝总成交额达到1682亿元,京东商城累计下单金额超过1271亿元……刚刚过去的“双11”又一次刷新纪录。中国网络商业的年度盛事,好似一面打量中国经济的镜子,从最初的5000多万元到如今的数千亿元规模,连年快速攀升的数据,反映了我国消费市场的平稳较快增长,更折射出国内消费者对于消费升级的迫切需求。

过去5年,消费这驾“马车”跑得又稳又快。从市场规模看,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12年的21万亿元增加到2016年的33万亿元,2013—2016年年均增速为11.6%。从消费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看,2011年开始,消费逐步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拉动力,今年前三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4.5%,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巩固。

这种背景下,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升级逐渐进入加速阶段。2016年中国的恩格尔系数是30.1%,离联合国设定的“低于30%”富足社会阶段只有一步之遥。进入这个阶段,人的消费需求就变得多种多样,特别是对质的追求不断提升。而各国发展经验表明,人均GDP超过8000美元后,消费需求会更多从商品层面转到服务层面。许多发达国家在达到这一水平后,用于消费的支出能达到5000美元左右,而目前中国在同等水平下的消费支出约为4200美元,仍有很大发展空间。

注重量的满足转向追求质的提升、有形物质商品转向更多服务型产品,中国消费的“双重转变”呼啸而来。弥补供给和需求层面的“短板”,将成为未来满足消费升级、保持我国消费稳定增长的关键,也是实现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的关键。

从供给层面看,满足我国多样性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仍有很大提升空间。仅看旅游市场,近10年来,我国境外消费每年增长率均达到两位数,出境游与入境游持续形成“消费逆差”。消费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还是无法有效满足国内消费升级的需求。不仅如此,在降低物流成本上仍有空间,造假售假、消费者个人信息泄露等问题依然未得到根本性解决。这都是消费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解决的难点。

从需求层面看,居民的收入水平、区域发展失衡以及城乡差距等问题,在客观上制约了消费潜力的进一步释放。《2017年中国电子商务半年报》指出,粤、浙、沪、苏、京、闽六地的网络零售额之和约占全国网络零售总额的80%。只要进一步加大农村宽带网和基站建设、打造智慧的物流体系和便捷的冷链运输、推动线上线下的低成本融合、填平城乡之间电子商务的数字鸿沟,农村市场特别是农村电子商务,这部分巨量“沉睡的消费”一定会被唤醒。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反映在消费领域,就表现为供给的产品质量、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还落后于国内消费升级的需要。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时不我待,丰富国内消费选择,引导境外消费回流,优化消费结构、推动消费升级,从而满足人民群众个性化、多元化、差异化消费需求,才能更好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 字体: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潮商在线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最新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