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7年,互联网、科技行业俨然是一副大热的势头。除了BATJ等巨头依然在巩固着自己的霸权位置外,众多创业企业也赶上疯狂,在以天价融资、上市等吸引着投资者、从业者及大众的注意力。当然,也不可避免地衍生出诸多问题。如在2017年共享单车超级火爆,摩拜和ofo分别获得数亿美元的融资。但频繁的共享单车企业倒闭、政策监管增强、单车“坟场”大规模出现等,为共享单车蒙上了一层阴影。
此外,现金贷企业固然有上市成功的,但整个行业却哀鸿遍野,问题层出不穷。与它们类似,无人货架、无人货柜等也在遭遇“冰火两重天”的尴尬处境,甚至要“凉了”!那么,无人货架、无人货柜究竟存在怎样的弊端,资本市场的过热会有哪些“后遗症”、又遭遇到哪些现实问题,未来发展趋势又将如何?不妨带着这些疑问,在下面的文章中找到相应答案。
“黑科技”?无人货架只是加了二维码的“绣花枕头”
之所以无人货架、无人货柜在当下遭遇到各种问题,还是要从其本质形态说起。这二者并不是新鲜事物,只是最常见不过的事物而已。其原型是在日本相当流行的自动售货机,后者早在1888年就在日本出现,并在上世纪70年代快速发展起来,进而在80年代被广泛使用。据统计,日本共有约520万台自动售货机,平均每23个人就有一台。可以说,无人货架、无人货柜身上并没有创新光环,更不具备变革性。
此外,目前日本的自动售货机已经进化至完全形态,成为零售模式中的典范和标杆。除了常见的饮料、薯片等零食及香烟外,还有换零钱、出租录像、带报纸、餐具等自助售卖服务,被称为“24小时业务的微型超市”。相比之下,目前国内看似火爆的无人货架、无人货柜在功能性上乏善可陈,依然只是提供纯粹的商品售卖服务。
从另一个角度看,无人货架、无人货柜之所以不能被称之为“黑科技”,在于其成本极低——并不具备“黑科技”附加属性,基本上只是普通原材料的堆砌、加工而已。在淘宝上以“无人货架”为关键词进行搜索,不仅款式众多,且价格也颇为低廉——从几十元到一二百元不等。
即使以“无人货柜”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出来的结果也只是众多售价不过千余元,至多不过数千元的相关商品。更让人无语的是,无人货柜此前在国内更多地是应用于成人用品销售层面。在路边总是闪烁着暧昧灯光的24小时成人用品无人货柜,早就是寻常之物。可见,无论从价格,还是用途来看,无人货架、无人货柜都没有出彩的地方,之前的热度更像是被炒作出来的。
如果说无人货架、无人货柜还有一点点“黑科技”属性的话,那么就只有二维码、移动支付元素的加入了。但在烤红薯摊都在使用二维码支付的当下,这样所谓的“黑科技”实在是上不了台面。总体来看,无人货架、无人货柜都只是加了二维码的“绣花枕头”而已。虚张声势的背后,是底气不足、竞争力匮乏的本质形态。
应用场景尴尬、同质化严重、运营成本居高不下:无人货架软肋凸显
除了本身成本低廉、科技含量不足外,目前的无人货架、无人货柜在落地运营的过程中还存在种种弊端。在应用场景方面,猛一看无人货架、无人货柜似乎有着几近无限的生存空间——全国范围内的写字楼、办公室等都是相关企业YY的最佳场景,它们试图去构建一个健康、可循环、高收益的办公消费场景。
但现实却是很残酷的,无人货架、无人货柜进入办公室的路却并没有那么顺利,首先要面对的就是与企业进行沟通的难题。而在进入办公室后才发现,其提供的商品并不是必要的刚需。而更尴尬的是,无人货架、无人货柜企业很难达成初期的设想——以白领人群为基础,通过售卖商品及延伸至广告领域等来盈利。毕竟加上广告,会让办公室气氛变得怪异,也严重影响消费体验。
此外,无人货架、无人货柜因为门槛低,导致企业纷纷入场,由此带来严重的同质化现象。千篇一律的外形,早就让消费者出现审美疲劳。换个logo就是一家全新企业的标准风格,让无人货架、无人货柜极度缺乏辨识度——甚至还没有共享单车容易分辨。
除了外形外,无人货架、无人货架上所售卖的商品还有极高的相似度。虽然很多企业都表示已经智能选品、后台大数据实时动态更新货品等,但其实它们所提供的大部分商品都只是标准的日常快消品而已——毕竟太过另类的商品销量注定不会很好。即使有的企业想通过冷柜、热柜、鲜食、网红食品等玩出差异化,但限于供应链和物流能力“不达标”,只能在小范围内实现。
而无人货架、无人货柜的最大软肋,还在于运营成本居高不下。竞争加剧导致设备成本水涨船高,冷、热柜等在逐渐普及,一个点位的硬件设备成本就得千元左右;包括BD人员基本工资、绩效奖励等在内的地推成本也在上升,一个点位的地推成本就高达2000元左右;初始商品铺货的成本也在千元左右……再加上物流、供应链等,运营成本已经达到了一个高度。
目前,业内认为相关企业只有在拥有30万个左右点位才能占据绝对优势。这也就意味着,一家无人货架、无人货柜企业至少得投入十数亿元才能达到这样的规模。这对于企业来说,是一个难以企及的数字。
资本热≠潜力大,跟风现象严重
可能让很多无人货架、无人货柜企业还心存侥幸,有着一夜暴富并成为独角兽心理的,是此前在这一领域出现的资本热潮。据《风眼》不完全统计,目前市场上至少有超过50个玩家入场,三个月内已经涌入的资金至少超过20亿元人民币——天使轮、A轮、A轮+的融资,融资金额从数百万元、数千万元到数亿元不等。更让业界和大众咋舌的是,大多数获得融资的无人货架、无人货柜企业都是在2017年2月份之后才成立的。
但资本热≠潜力大,无人货架、无人货柜存在严重的跟风行为——就像是翻版的共享单车,也曾有过辉煌的火爆阶段,但在残酷的竞争之下却纷纷倒闭。据了解,无人货架中的知名企业且今年快速融资近5亿元的猩便利,日前就陷入到扩张太快、资金链出现问题的窘境。
据悉,猩便利近期和设备提供商——某知名电器企业协商,要求对方停止之前商定采购的冷柜等设备的生产。目前,供应商仓库中尚有1万台冷柜、2000多台热柜未发给猩便利,而猩便利还有一笔两万台设备的合同首付款未支付,如果再不付款将要面临200多万违约金。此外,猩便利还被曝拖欠部分供应商货款,拖欠账期7到20天不等。
资本热潮的来临,让众多无人货架、无人货柜企业匆忙上马。但在真正落地之后才发现,竞争太过激烈、盈利十分困难、并没有想象中受欢迎……最后的结果就是被消费者遗忘。当资本热潮褪去导致资金链出现问题后,无人货架、无人货柜的不可延续性就会彻底暴露出来。
目前,无人货架、无人货柜的入场企业其实都有着一个较为清晰的认知:最迟到2018年上半年,这个领域就会迎来清洗倒闭潮,快过此前出现的任何风口。在下一个风口到来之前,无人货架、无人货柜或许既是膨胀最快的风口、又是最短命的风口。
无人货架式微,未来或成新型便利店的补充部分
没有明显科技属性、存在诸多弊端和软肋、缺乏有效竞争壁垒、仅仅依靠热钱支撑的无人货架、无人货柜,注定是要迅速走向式微的。不管其打出差异化运营旗号,还是以智能做噱头,只要无人货架、无人货柜的本质依然是点位之争,就避免不了“烧钱”,自然也就不具备可持续性。
事实上,无人货架、无人货柜并不是一无是处,其还是具有方便的属性。但关键的是,无人货架、无人货柜不能作为独立的个体存在,而是要转换场景和形式,成为其他零售业态一个能够提升附加值的附属功能。
当下,新零售概念迅猛发酵并落地,以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特点在全国范围内掀起大变革浪潮。而在新零售浪潮下,各种附加“智慧属性”的便利店层出不穷。比如AI应用,将发挥智能零售系统大数据能力,并在大数据支持下构建出的闭环消费场景,为零售业态注入新活力。
可以预见的是,越来越多的便利店将在新零售的风口中实现质的蜕变,进化后的新型便利店将成为最佳零售载体之一。而无人货架、无人货柜最好的归宿,或是成为新型便利店的补充部分,去满足消费者的多元、差异化消费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