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李嘉诚家族从减持到清仓“A股独子”长园集团的变局,沃尔核材举牌并拿下长园集团第一大股东地位,从而酿成的长园管理层与沃尔核材长达4年之久的股权争夺,近日以调解的方式划上了句号。
近日,沃尔核材发布公告称,5月22日收到山东科兴药业有限公司(下称“科兴药业”)向公司支付的部分股份转让款人民币4.4亿元。
在这场历时4年之久的股权争夺战中,参与者“台上台下”编织着怎样的利益考量?
“超人”退出局中局
“超人”李嘉诚旗下长和投资作为长园集团上市初的控股股东,成功助其登上资本市场上市。因此长园集团凭借国内“李嘉诚概念第一股”,其一举一动备受市场关注,甚至成为市场炒作的重要依据。
从2013年1月开始,截至2014年1月18日,长园集团发布公告表示,在长和投资持股长园集团股份比例在一系列减后已经持降至17.63%,公司已经不存在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
长园集团2014年5月31日宣布,长和投资清空股票,宣告了李嘉诚家族和长园集团长达21年情缘终结。
对于长和投资撤离原因,主要是由于“长和投资战略部署导致”,长园集团在公开场合曾回应称。
2014年的一次媒体记者会上,李嘉诚也曾做过回应,对于退出长园集团,只表示投资太少,不值一提。
对于老东家来说,长园集团投资可能份额较小,但毕竟也是曾经李嘉诚旗下唯一的A股上市平台,这样的抉择其中原因使得公众有些不解。
无论是长园集团曾经的老东家或者是其他候场待命的“猎手”,因面对的利益取舍不同,都有着自身需要打开的“局面”。只是随着李嘉诚从中退出,局中的“排兵布阵”才逐渐浮出水面。
控制权与产业整合
伴随着长园集团老东家减持态度的明朗化,2013年10月30日,长园集团发布非公开发行股票预案,拟非公开发行1.5亿股,发行对象为深圳市创东方投资有限公司(下称“创东方”)拟筹建和管理的股权投资基金。其中,长园集团及子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核心人员拟参与该股权投资基金的认购。
此次认购动作也被市场视为长园集团管理层实行MBO管理层收购运作的,谋求长园集团控制权的信号。
经济学家宋清辉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股权分散、股价被大幅度低估的上市公司往往是“野蛮人”入侵的主要对象,长园集团MBO管理层收购,能够降低各方资本的围猎的可能性,防止控股权旁落他人,维持自身地位的稳定。
不到一年,风云突变,沃尔核材作为“黑马”半道杀出。
2014年5月26日,沃尔核材发布公告称,沃尔核材及其一致行动人沃尔核材董事长周和平等在二级市场买入长园集团股份达到5%举牌线。仅仅一个多月后,周和平与其一致行动人连续增持长园集团成为其第一大股东,引发市场高度关注。
据了解,早年周和平曾供职于长园集团,27岁到长园集团,31岁离开。在离开近20年后,尤其在长园集团管理层向市场传达“有意MBO接盘”信号后,迅速对其举牌争夺,行动之快引发市场众多猜疑。
对于突然举牌,周和平在媒体采访时曾表示,热缩材料领域,行业老大长园集团和行业老二沃尔核材的竞争趋于白热化,通过投资达到行业协调的可能性随着李嘉诚的退出逐渐变得可行。
沃尔核材的横空出现,使得长园集团管理层MBO收购计划最终惨遭“流产”,围绕股权争夺,只是这次双方一斗就是长达4年多时间。
直到2018年1月9日,在深圳证券期货业纠纷调解中心的组织下,沃尔核材与长园集团签署了《和解协议》达成和解。长园集团同意向沃尔核材转让长园电子(集团)有限公司75%的股权;同时沃尔核材同意以协议转让的方式向科兴药业转让其持有的长园集团无限售流通股7400万股。
对于此次以并购达成和解,沃尔核材称,推进长园电子并购项目,有望降低生产成本,避免双方非理性竞争,达到最佳经济规模。不过对于未来收购后,是否能够达到“1+12”的产业协同,未来公司有何发展计划,截至发稿前尚未收到该公司的正式回复。
长园集团董秘倪昭华则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此次和解后,长园集团未来将从热缩材料业务中退出,由于长园电子自身所占公司营收比重较小,未来不会对公司现有业务产生较大影响。
“据清晖智库通过对历史上多家股权争夺战相关公司股价的分析,相关上市公司的股价在股权争夺战刺激之下,频现阶段性新高,被举牌的相关个股投资机会凸显。”宋清辉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激烈的股权争夺战看似耗资不菲,但是却也可以博取资本市场投资者的眼球,刺激市场投资者的热情。
“首富”局外局
从2013年7月开始到2013年底,李嘉诚分别通过出售香港天水围嘉湖银座商场、广州西城都荟广场、东方汇经中心,累计获得约180.67亿港元。
李嘉诚2014年分别出售南京国际金融中心大厦、长园集团股权、亚洲货柜码头60%股权、屈臣氏24.95%的股权、北京三里屯的地标建筑盈科中心、上海黄浦江西岸虹口区的上海盛邦国际大厦、重庆大都会、和记陆港71.36%股份,累计获得资金约681亿港元。
2015年到2016年间,李嘉诚旗下公司再次出手,将香港新界的商业地产物业盈晖荟、港灯16.53%的股权、上海陆家嘴的“世纪汇”综合体50%股权,获得约266.6亿元人民币。
2017年李嘉诚旗下公司出售了和记电讯固网业务、香港山顶道86至88号及山顶道90号两幅宅地、香港中环中心75%产权、和富荟香港购物中心,累计获得约586.97亿港元。
李嘉诚持续抛售的同时,钱都去哪了?
2011年8月,李嘉诚花费约309亿港元进军英国水务公司;2012年10月,李嘉诚斥资约1550亿港元布局英国配气网络业务;2012年11月,李嘉诚出资约12.5亿港元购买葡萄牙风力发电资产;2013年1月,李嘉诚向奥地利Orange电讯公司投资约132.8亿港元;2014年6月,李嘉诚投资约24.8亿港元购买加拿大从事机场外围停车场服务公司;2017年3月,李嘉诚投资约424.5亿港元在澳洲购买能源公司资产;2017年7月,李嘉诚投资约45亿欧元购买德国能源管理综合服务商业务。
据不完全统计,从2013年7月到2017年底,李嘉诚及其直系亲属旗下公司合计出售资产近1800亿港元,几乎同样的时间,购买海外资产花费更是高达近3000亿港元。
前述市场关于长和投资长园集团股权退出的疑问,答案或已明了。
《华夏时报》记者通过分析发现,对于李嘉诚这一系列的布局动作来看,此前引起社会各界关注的“李嘉诚跑路”,海外狂买尤其是集中在欧洲显然是毫无争议的;但从资产置换结构来看,从地产、物业类资产向高现金流资产清一色基础设施类资产进行深度布局集中或同样也是难以被忽视的。
如果说长园集团股权争夺曾经是其管理层和沃尔核材双方决斗的“主阵地”,那么对于一开始就选择了退出的李嘉诚而言,同样作为商人相比之下也面临着更多的考虑有更需要直面的“战场”,而长园集团显然不是,背后的原因也是众说纷纭。
不过李嘉诚在2013年底对于市场关注的集中出售地产等问题媒体采访时也曾回应过,主要是由于中国内地房地产过去持续性上涨,香港地价高,已看到不健康的趋势。
“我不会冒险去赚最后一个铜板。”李嘉诚在谈及自己做生意的原则时曾表示,商人的首要目标是让资本更安全,其次才是增值更快。
以北京为例,从CREIS中指数据获悉,2013年12月份样本平均价格约31465元/平方米,而根据最新的安居客北京房价数据可知,目前北京房价均价约在54000元/平方米。
“投资本身是有周期的,判断周期不同可能结果也会大相径庭。我们可以看到事实上在李嘉诚开始选择撤出之后的这几年间,多数城市房价依旧还是继续上涨的。”对于上述现象业内人士表示,判断风险因素可能是多方面的,准确预料未来几乎是不可能的,多数时候往往能做的是尽可能在自己认知和风险承受范围内去做决定。
局里局外每一个人何尝不也是其中重要的参与一环,貌似身在“局外”,其实往往也在“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