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中国华南-以色列医疗对接会在广州举行。来自以色列的11个医疗科技企业代表和华南地区的企业代表进行一对一的对接活动,以进一步寻找打开中国市场的机会。
以色列的生命科学技术发展十分迅速,目前,以色列生命科学公司数量达1350家,其中91%的企业皆于过去十年间创立。随着技术的发展壮大,以色列也愈加重视开辟中国的潜在市场,探讨与中国企业合作。
其中,华南地区拥有广州和深圳等创新科技发展迅速的城市,“在医疗质量方面,广州仅次于北京和上海,位列中国第三。广州医院的患者人数在全中国排名第二,可见广州非常需要新技术来承载这样的负荷量。这也是我们将此次对接会安排在广州举行的一大原因。”以色列驻广州总领事馆经济与商务领事柯雪莉(Shirly Coifman)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
不过,在美好的愿景下,以色列企业也面对着难以寻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难以深入理解和渗透中国市场的现实。在对接会上,多个企业均对记者表示,希望在中国能找到经验丰富、熟悉市场的多个经销商,为它们开拓在中国的业务。为此,不少企业也专门在中国本地聘请了员工,以方便加深双方的理解。
作为促进中以企业间合作的部门,以色列驻广州领事馆商务部华南经济代表团也定期接受以色列企业的咨询,举办相关的对接活动,为它们提供更全面的信息和机会。柯雪莉对记者表示,举办对接活动有助于让以色列公司更好地发掘华南市场的潜能,为中国和以色列公司提供一个能够寻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的平台。
中以医疗互补优势明显
作为中东创新之都,以色列医疗科技的发展全球首屈一指。这个国家是全球第二大医疗设备供应商,根据2017年以色列先进技术产业(IATI)的年终报告,38%的以色列生命科学公司已进入盈利阶段,而医疗设备和医疗IT技术研发企业占比最大。
“在医疗设备领域,我们研发了世界一流的数字成像、激光、远程医疗、早期诊断和智能手术设备。以色列的优势在于创新文化和企业家能够把核心技术运用到各个领域。”柯雪莉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
近几年,中国的医疗科技产业发展也逐渐提速。从在医疗器械研发上看,《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报告(2017)指出,从过去几年我国医疗器械行业总体来看,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势头正猛,规模以上生产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速在11.66%—22.20%,明显高于同期国民经济发展的增幅,并且高端医疗器械研发生产形势向好,创新产品加速涌现。
这样迅猛的增长为以色列企业带来了机遇。柯雪莉认为,中国人口老龄化和环境污染等因素导致严重疾病和慢性病的发病率上升,但医院和医护人员的增长率远远落后于实际需要。“因此,海外投资或技术对接将使中国国内企业更快地接触新技术,拓展新市场,获得尖端技术和人才等。”她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中以政府、企业加速对接
具体而言,以色列在医疗领域的优势不仅局限于医疗器械的制造,该国也有着先进医疗系统,在远程医疗、智能医院建设上可以为中国提供经验,而中国则有着足够的资本、庞大的市场和应用场景,可以为医疗科技技术提供更多的试验机会。双方不同的积累可以作为中以两国之间在医疗科技上协作的基础。
在政府层面,中国和以色列的合作已有具体项目落地。2016年,广州中以生物产业孵化基地正式启动运营,该孵化器围绕可穿戴式设备,以眼科、骨科、康复性技术为重点发展方向,参照以色列的先进孵化模式开展运营工作。初步计划到2020年,基地将引进40个中以合作或以色列投资项目。目前,已有以色列公司在广州的“基金孵化器”中开展业务了。
在企业层面,柯雪莉分析称,中以之间有许多合作方式,如投资、合资、分销或允许在中国使用以色列技术。“中国企业可以通过监管、临床试验协助以及他们的营销方法帮助以色列公司进入中国,而凭借以色列公司的技术优势,他们可以迅速赢得市场。”
在上述对接会上,多个企业均表示,希望寻找在中国的经销商和投资者,以开拓它们在中国的业务。研发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ADHD)临床诊断方法的Neurotech公司CEO Ohad Lavi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其正在中国寻找合适的经销商,并正与中国各个高校合作,并且计划在一年内在中国销售其产品。
在具体合作领域上,远程医疗和智慧医院将是中以医疗科技合作的一大重点。此前在2016年,以色列Natali公司便与徐州市鼓楼区政府签订远程医疗与健康智慧养老项目合作协议。除了引入远程医疗技术外,还增加了智慧养老系统及服务。
柯雪莉表示,在华南地区,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和高科技公司开始进入远程医疗领域,而远程医疗恰恰是以色列的强项,这将是“完美的对接”。“以色列医院可以为中国的医院提供远程医疗、咨询和培训,帮助他们升级到智能医院。”她说道。
不过,虽然以色列企业迫切想打开中国市场,但它们仍有需要攻克的难题。对于它们来说,对中国文化差异的不适应、对各项监管规则不熟悉都是其面临的挑战。其中,多位企业代表均对记者表示,达到中国的各项医疗技术标准和通过临床试验是最大的难点。Ohad对记者表示,和许多医疗科技企业一样,我们需要通过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的检测,还需要在临床试验中不断投入。
柯雪莉对记者指出,向以色列驻广州领事馆商务部华南经济代表团寻求咨询和帮助的以色列公司有很大一部分便来自医疗领域,其中也不乏关于临床试验标准的咨询。“我们认为,他们不需要仅凭一己之力,而是需要找到熟悉中国市场和情况的合作伙伴,来帮助他们,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医疗矫形器械企业CarbonFix便已与中国的医院合作,开始了在中国的临床试验。其总经理Avi Oz对此抱有信心:“我们之前已经通过了外国的试验,有一些数据在中国也仍然有效,相信随着与医院的合作,渐渐地我们的企业也可以在中国壮大起来。”
此外,两国企业在做生意的方式上也大相径庭,双方仍需要花时间了解彼此的处事风格。柯雪莉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坦言,从文化壁垒上看,中国企业和以色列企业需要花较长的时间建立彼此间的信任,中国企业喜欢在比较了解对方的基础上才会谈合作,而以色列人喜欢马上就进入谈判阶段。“以我的经验看,双方需要理解对方的处事方式,以色列企业需要更加耐心,中国企业也需要理解以色列企业的诉求。”她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