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商车费改的深入推进,车险市场的竞争格局愈发严酷。此刻,财险公司纷纷转战非车险市场,并不断开展与第三方销售机构的合作,以此来抢占转型先机。
继与腾讯微保合作推出保险红包小程序之后,太平洋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太保产险”)近期再次与其合作,推出微保首款人身意外险新产品——护身福意外险。
因其低价、包含猝死保障、最高保额达百万元等原因,护身福意外险一经上线便吸引众多眼球。
但在高保额宣传背后,其条款设计的“花样”却不断被业内专业人士所诟病。业内多位专业人士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护身福意外险一改行业产品设计惯例——身故和伤残有相同保额,不仅将意外伤残保额设置成只有身故保额的10%,同时其全残评定标准还沿用的是2013年就被监管废止的标准,实际保障作用大幅减弱。
新产品仍用废止条款
与一般包含意外身故/伤残+意外医疗+住院津贴+意外险相比,护身福意外险是一款仅保障意外身故/伤残(包含猝死),全残补助金为附加,不保障意外医疗的产品。
微保页面显示,护身福意外险根据所交保费的不同,分成三个保障版本。即30万元版(一年60元,每月5元保费);50万元版(一年96元,每月8元);100万元版(一年192元,每月16元)。
以100万元版为例,其保障内容中包含100万元意外身故保险金、100万元意外全残补助金、100万元猝死保险金、10万元意外伤残保险金。
值得一提的是,意外伤残保障被普遍认为是意外险最具价值之处。目前,市场上大多数意外险的意外伤残与意外身故享受同样保额。
然而,护身福意外险却将身故、伤残同保额情况“颠覆”。多位业内专业人士对记者表示,护身福意外险打破了身故和伤残同等保额的行业惯例,设置意外伤残保额只有身故/全残保障额度的10%,导致伤残保障大幅缩水。
监管规定显示,意外伤残标准是按照中保协2013年发布的《人身保险伤残评定标准》标准编号为JR/T0083-2013,中保协发〔2013〕88号(以下简称《伤残评定标准》)中规定,人身保险伤残程度分为一至十级,保险金额的给付比例对应分为100%~10%,给付比例随着伤残等级按10%逐级递减。例如,一级伤残为最严重的伤残等级,保险金额给付比例对应为100%。
譬如,以100万元的身故保额计算,如被保险人不幸遭遇意外,导致伤残等级达到7级,按照《伤残评定标准》中对应40%的比例赔付,其他类意外险身故和伤残保额一样,同为100万元,那么100万元乘以40%,保险公司可赔付被保险人40万元。然而,因为护身福身故保额和伤残保额不同,护身福意外伤残保额只有身故保额的10%,即为10万元,因此,被保险人就算达到7级伤残,护身福意外伤残保额10万元乘以40%的赔付比例,太保产险也只会赔付被保险人4万元,同其他意外险赔付金额对比,缩水10倍。
对此,上述专业人士指出,护身福意外伤残保险金额仅为3万元/5万元/10万元,这对于因意外致伤残,后期需要巨额医药费治疗的投保人来说,并没什么作用。这也就是为什么,投保人伤残之后,保险公司之后只赔付几万元而不是宣传的几十万元或者上百万元。
而太保产险方面则表示,护身福产品设计的理念就是全方位地保障和高性价比。根据对微信端客户的风险分析,意外身故、全残和猝死会给相应家庭带来重大冲击和财务失衡。同时,根据“先有后优”的迭代优化,首期上线保障中的意外身故、全残和猝死责任保额相对较高,残疾保额设置为主险保额10%,后期迭代优化安排中。
而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是,虽然护身福意外险的全残补助金和身故保额相同,但其全残标准采用的是被监管废止的《人身保险残疾程度与保险金给付比例表》中的一级伤残标准,同时,全残和伤残按照不同标准在同一个意外险产品中分开评定,这种情况在市场上也较为少见。实际上,不同的评定标准将导致保险金额给付的情况也不同,这也体现出护身福意外险和其他类意外险在保障水平上有较大差异。
2013年,原保监会就已经发布文件明确规定,废止《关于继续使用〈人身保险残疾程度与保险金给付比例表〉的通知》(保监发〔1999〕237号)。随后在2014年2月,监管又发布文件规定,意外险产品或包括意外责任的保险产品中,伤残程度的评定等级以及保险金给付比例,遵照执行《伤残评定标准》。
据悉,被废止的全残标准只有8项,比《伤残评定标准》少了十项。即只有达到护身福意外险8项全残标准其中之一的,才能给到同身故一样的保险金额,而其他即使达到了《伤残评定标准》中规定的一级伤残标准的情况,也只能获得身故保额的10%。
对此,太保产险方面回应称,护身福附加意外伤害全残补助金保险(2013版)条款是中国太保产险一款差异化产品,因此承保的全残责任标准和行业残疾一级标准自然存在差异,符合风险和保费的大数法则定价要求。
《中国经营报》记者发现,不止护身福意外险产品的全残评定采用了被废止的标准,在太平洋保险官网销售的个人意外综合保险产品同样如此。消费者在投保个人意外综合保险时,页面会显示,附加意外伤害一级伤残补助金,而条款同样使用的是被监管废止的《人身保险残疾程度与保险金给付比例表》中的一级伤残标准。
值得注意的是,在今年年初,因伤残给付标准与行业标准相悖,太保产险已经被监管下发了监管函。监管称,太保产险《附加法定伤残鉴定标准保险(2015版)条款》中,伤残给付比例标准与《伤残评定标准》不符,责令立即停止使用该产品,并要求对其他产品进行梳理排查,限时完成整改。
非车业务再现亏损
根据监管公布的数据,2018年1~7月,产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6272.10亿元,同比增长11.42%;健康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3389.86亿元,同比增长17.44%;意外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628.08亿元,同比增长18.42%;农业保险原保险保费收入为418.67亿元,同比增长18.16%。意外险、健康险、农险快速增长,明显可看出此三类险种已经成为了各大险企抢占的新阵地。
某财险公司车险总负责人对记者表示,目前财险公司均将非车险业务作为业务发力重点,而拓展非车业务的重要方式之一就是不断开发新产品,其中主要是意外险、健康险产品。
实际上,2018年系中国太保(601601.SH)转型2.0的元年。其集团年度工作会议要求,产险公司要切实加快有质量的增长,实现增速与成本的持续优化,站在新时期起点,非车险条线把“迈向振兴发展、重塑辉煌之路”作为新的发展目标。
回顾历史,太保产险2013年~2016年年报数据显示,在其保费收入排名前五的主险种中,非车险业务承保盈利情况并不佳。
尤其是在2014年,其保费排名前五的主力险种承保全部亏损。其中,机动车辆保险业务亏损12.2亿元,企业财产险、责任保险、意外险、货运险,分别亏损6.71亿元、5.72亿元、1.26亿元、5900万元,五大主险种累计亏损超26亿元。
2017年,太保产险非车险业务首次实现了盈利。但在2018年上半年,其非车险业务再次陷入亏损。
数据显示,太保产险2018年上半年非车险综合成本率101.7%,同比2017年上半年同期的99.3%,上升2.4%。中国太保在公告中称,综合成本率的上升是受企财险、信用险、意外险等非车险险种承保亏损的影响导致。
另据最新数据显示,2018年1~7月,太保产险互联网累计保费收入17.5亿元,排名第五;其互联网非车险保费收入6.8亿元,已退居第七位,保费收入远不及同为产险“老三家”的平安产险和人保财险。
中国太保董事长孔庆伟在2018年半年报中坦言,“展望未来,我们也面临着一些挑战。产险非车险业务再次出现承保亏损,说明我们非车险业务承保盈利基础仍然薄弱。”
对于如何改变局势,孔庆伟在2018年半年报中表示,要解决这些问题和矛盾,需要付出更大的变革决心和力量。未来我们将进一步加大转型力度,围绕“客户体验最佳、业务质量最优、风控能力最强”的转型目标,加快推动相关转型项目落地实施。通过产品和技术创新,大力推动农险、责任险等高品质非车险业务发展,进一步巩固新领域发展成果。
归母净利持续下滑
除了产品设计的“差异化”以及非车业务发展的反复,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太保产险近年来的盈利变动趋势亦值得关注。
数据显示,太保产险2018年上半年实现保险业务收入606.85亿元,同比增长15.6%;综合成本率98.7%与去年同期持平,但其净利润却出现较大幅度的下滑。即同期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净利润为15.87亿元,相比2017年上半年的20.49亿元,下滑22.5%。
值得注意的是,太保产险2016年、2017年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净利润均处在下滑态势。数据显示,2017年太保产险34.43亿元,同比2016年的45.40亿元,下滑17.6%。2016年其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净利润45.40亿元,同比2015年的53.31亿元,下滑14.8%。
与此同时,中国太保数据显示,太保产险2016年、2017年手续费和佣金支出的高增长趋势仍在延续。
仅2018年上半年,太保产险手续费及佣金支出就已经为130.41亿元,同比大幅增长57.0%,手续费占保险业务收入的比例从2017年上半年同期15.8%上升到21.5%。
而在2017年全年,其手续费及佣金支出为190.38亿元,同比增长35.5%,手续费及佣金占保险业务收入的比例从2016年的14.6%上升到18.2%。2016年全年,手续费及佣金支出为140.47亿元,同比增长25.4%。中国太保方面称,上述情况是市场竞争加剧所致。
华创证券研报分析称,太保产险上半年财产险业务综合成本率为98.6%,其中综合赔付率和费用率分别为58%和40.6%,同比下降3个百分点和上升2.9个百分点。由于市场竞争激烈,其手续费及佣金投入加大,占保险收入比例同比增长5.7个百分点至21.5%。超出税前抵扣比例,造成所有税费大增105.4%,致利润承压。
中国太保在2018年半年报中称,太保产险要在巩固品质管理成果的基础上,深入推进转型发展和经营管理升级,加快新兴领域开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