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潮商新动作 >> 正文

李嘉诚也玩私有化赢得一片喝彩

    来源:新商报    作者:     2014-09-13     浏览:

  • 字体:
  一贯主张诚信的李嘉诚此次“食言”了。2010年1月8日,港交所发布公告称:和记电讯国际(以下简称“和电国际”)被母公司和记黄埔私有化,交易价为每股2.2港元,较几天前的停牌价1.65元溢价33%,总交易额42亿港元。李嘉诚闪电般完成了私有化,这与其之前的立场截然相反。6个月前,他向外界公开宣称,不会像儿子李泽楷那样做“劳民伤财”的事(指电盈私有化)。现在,李嘉诚如此回应媒体:“私有化对股东有益,难都要做。”外界普遍看好此桩交易,认为私有化有助于和记黄埔重组旗下全球电讯业务。而李嘉诚的成功与李泽楷的失败放在一起,似乎正验证了姜还是老的辣这句古话。

  李嘉诚的和记黄埔

  李嘉诚、李泽楷父子看似类同的上市公司私有化,让人看到了截然不同的两种做法和结果:李嘉诚私有化和电国际,其目的是重组和黄系内电讯业务,而李泽楷私有化电盈,则是想甩掉包袱,逃避自己的社会责任;李嘉诚与股东双赢,以派发特别股息惠及广大股东,而李泽楷以股东为壑,自己独享丰厚红利;李嘉诚遵守游戏规则,按章办事,而李泽楷践踏法纪,从而遭人唾弃。看来,纵横捭阖的资本运作也是一把双刃剑,居心不良者非但不能获利,还会反受其伤。就此我们可以回顾一番李嘉诚。

  李嘉诚向亲友借了5万港元创业的故事,是从创办“长江塑胶厂”开始的。到1964年,前后7年时间,李嘉诚已赚得数千万港元的利润,李嘉诚也得了“塑胶花大王”的美誉。不过,李嘉诚急流勇退,转投生产塑胶玩具。果然,两年后塑胶花产品严重滞销,而“长江”却已在国际玩具市场大显身手,年产出口额达1000万美元,为香港塑胶玩具出口业之冠。1971年6月,李嘉诚正式创办长江置业有限公司,翌年改组为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正式在地产事业上大展拳脚。

  上世纪70年代的香港,4大资本最雄厚的英资洋行怡和、太古、汇丰及和记,在许多大企业的生意中,威力只手遮天。李嘉诚决定运用长江实业雄厚资金,收购香港某些具有实力的上市公司,第一个目标便直指怡和集团的主要旗舰“九龙仓”。他派人分散大量暗购九龙仓股票,使九龙仓的股价在短短几个月内由原来的13.4元,狂升至56元。九龙仓集团感到大势不妙,立即部署反收购行动,在市面上大量购入散户持有的九龙仓股票。无奈资金有限,最后不得不向汇丰银行求助,而汇丰银行与李嘉诚合作多时,双方关系良好,这使李嘉诚有点为难。

  其时,资金雄厚的华资财团主席包玉刚,亦正在争夺九龙仓。李嘉诚主动将持有的九龙仓股份转让给他,自己从中获利5900万港元。李嘉诚这一仗,可谓一箭双雕,既避免了与汇丰银行有正面冲突,又使包玉刚领导的华资财团可顺利取得九龙仓控制权。包玉刚识英雄、重英雄,把手中持有的另一老牌英资洋行和记黄埔的股票,转让给李嘉诚。

  1972到1979年,李嘉诚以市值6.93亿港元的长实控制市值62亿港元的和记黄埔,被誉为“蛇吞象”的案例也成为香港收购战的头号经典。和黄集团由两大部分组成:一是和记洋行,二是黄埔船坞。和黄当时是香港第二大洋行,又是香港十大财阀所控制的最大上市公司。

  而李嘉诚一直在关注和黄的发展,1979年,汇丰以每股7.1港元的价格将其手中持有的占22.4%的9000万和黄普通股售予长江实业。1981年1月1日,李嘉诚被选为和记黄埔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和黄集团也正式成为长江集团旗下的子公司。李嘉诚以小博大,以弱胜强,成功控制巨型集团和黄,难怪被称为“蛇吞象”。


  曲线私有化

  2010年1月4日下午,和电国际突然停牌并向外界宣称,母公司和记黄埔可能向公司股东提出全面收购要约。一时间,引来外界对于和电国际私有化的各种议论。去年,李嘉诚之子李泽楷私有化电讯盈科遭到小股东强烈反对,最终被否。港府为了防止“种票”舞弊事件再次出现,计划修订私有化的相关法例。李嘉诚当时对媒体表态,不会像儿子李泽楷那样做“劳民伤财”的事。

  私有化的整体环境不好,李嘉诚又作出了承诺,但他还是出尔反尔了。“对股东有益,难都要做”。据第一上海证券公司策略师叶尚志介绍,根据香港法律,全面收购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大股东及一致行动人的持股量达30%至50%,在12个月内再增持2%以上股份;二是九成以上的独立股东同意。

  记者查阅香港联交所资料后发现,李嘉诚私人持有和电国际股权5.94%,和记黄埔持有54.42%,因此,李直接和间接持股和电国际高达60.36%。而和电国际对外发行股票48.15亿股(截至2009年11月30日),按照所占股份计算,李嘉诚需要购入剩下的19.08亿股才能完成私有化。

  这些剩余股票掌握在摩根大通、挪威中央银行等数家机构投资者手中,它们的意向对私有化的成败具有关键作用。分析人士称,李嘉诚若采取股东大会表决的方式,通过私有化的胜算不大,选择全面收购的方式曲线私有化才是可行之策。果然,李嘉诚采用了第二种方式,溢价33%向上述机构投资者交涉,最后的交易价为每股2.2港元,总金额41.98亿港元。

  资本路线图

  和电国际是在2004年10月由和记黄埔分拆上市,当时电讯股前景被大行看衰,再加上李嘉诚投资的3G业务持续亏损,上市当日比招股价6.01元下跌2.66%。IPO出师不利,李嘉诚更换策略,对和电国际展开了一系列资本运作——并购、分拆、出售。2006年,和电国际旗下固话业务“和记环球电讯”以24亿港元被私有化;2007年,和电国际将印度第四大移动运营商HutchisonEssar的控股股份,以109亿美元卖给沃达丰。

  2009年5月,和电国际的香港与澳门业务“和电香港”被李嘉诚分拆后独立上市。三个月后,和电国际以13.8亿美元出售以色列第二大移动运营商PartnerCommunciations51%的股权,获利10.8亿美元。10月,它又计划撤出泰国市场,向泰国电讯商CAT出售全资子公司BFTK。

  市场人士说,和电国际频繁出售资产,其所得均以特别股息的方式派发给股东,李嘉诚成为最大的受益者。据介绍,特别股息是指正常股息额外的派息,上市公司经常因完成某项交易获得大笔现金而派发。

  据悉,仅出售印度业务,和电国际就获得了84.5亿美元的特别股息。2007年和2008年,和电国际股东每股股票的特别股息累计达到13.75港元,是发行价的2倍多。从公开资料看,和电国际总共获益至少1500亿元,这些收益直接帮补了亏损逾千亿元的3G业务。


  酝酿重组

  虽然特别股息使李嘉诚收益颇丰,但和电国际出售了大量优质资产后,规模大幅缩小,如今只剩下印尼、斯里兰卡、越南三块手机业务。这些业务无法打进当地国的运营商前三甲,且全部处于亏损状态,因此,目前和电国际独立上市的价值相对较低。李嘉诚也表示,和电国际不明朗的财务表现,不适合继续作为上市公司。

  和电国际私有化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股价被外界严重低估。截至停牌时其股价仅为1.65元,而高盛估算,和电国际去年底每股所含现金已达1.75元。

  知情人士透露,和电国际通过出售资产筹集了高达78亿港元的现金,因为没有扩展业务的需求。借助私有化李嘉诚可以“独吞”这笔资金,进而填补印尼、斯里兰卡、越南等亏损业务,以及满足其他资本需求。

  对于和电国际的下一步,野村证券表示,李嘉诚会采取较长远的策略,增加和电国际吸引力,提升其价值。

  叶尚志认为,李嘉诚可能将和电国际剩余业务盘活,盈利之后再度分拆。“和电国际的剩余业务在短期内很难扭亏为盈,而电讯业是和记黄埔的重要板块,李嘉诚必须考虑新的办法。”一电信业人士王先生表示,在去年11月至12月市场低迷期,李嘉诚动用7亿港元16次增持和记黄埔。私有化后,李肯定会对电讯资产业务进行系列调整和重组。

  香港分析师们也认为,全球经济逐渐复苏将使电讯业再次发展,私有化和电国际,是李嘉诚重组和黄系内电讯业务的前奏。

  公众对于和电国际的未来普遍看好。复牌当天,其股价以2.12港元收市,劲升28.48%。同一时间,和黄系股票齐齐上涨,和记黄埔上升4.07%,和电香港增长7%,和记港陆上涨13%。李嘉诚的出手,让大家再次见识了其长袖善舞的“超人”本领。
  • 字体: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潮商在线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最新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