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人民的精神家园。
70年来,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从一纸白书到姹紫嫣红,日渐繁荣。而地处南国,历史悠久、人文璀璨、素有“小戏之乡”和“水上莲花”美誉的揭阳,撤县建市以来特别是近年来,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积极走文化自信的道路,将内在的文化禀赋转化为外在的社会价值,不断提高文化软实力,打造一批文化品牌,建设一批惠民文化设施,让城市与文化同频共振,让城市更有温度,让人民群众的幸福感不断提升。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惠民
图书馆、博物馆、农家书屋、青少年宫、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全民健身广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作为群众开展文化活动的重要阵地,近年来,我市积极推进公共文体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百姓家门口的“文化乐园”,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着力推动文化惠民。
2019年,我市更是全力推进市级公共文体设施建设,抓紧实施市文化中心群艺馆、博物馆室内装饰及周边市政配套设施项目建设;推进市体育运动学校(市业余体校)建设;推进榕城区11人制足球场新建项目建设;完成5个乡镇(街道)文体广场建设;督促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落实专项治理工作、全市203个行政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落实完善提升工作任务;抓好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同时,以乡镇(街道)和村(社区)文化设施建设为契机,定期或不定期举办各类文化活动,落实文化惠民。据统计,2019年上半年市图书馆开展阅读活动近40场次,每天平均接待读者约700人次;揭阳楼广场接待游客约20万人次,揭阳学宫接待游客达50万人次。
在推进旅游厕所建设管理方面,2019年29个新建(改扩建)旅游厕所建设任务完工率为55%,2015~2019年旅游厕所百度地图卫星定位报送完成率为86%.同时,我市以“揭阳旅游手信”评选及推广为契机,促进揭阳旅游与文创产品、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激发我市文物的活化利用、“非遗”产品的市场化运作,推动揭阳相关文创产业全面发展。
繁荣发展文化艺术满足人民精神生活需求
伴随着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铺开,我市文化红利逐步释放。在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中,我市不仅建成一批批现代公共文体设施,还不断壮大文艺创作队伍,扶持创作并推出了一系列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艺精品,为全市文化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
今年,以揭阳乡贤、“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院士为原型创作的大型现代潮剧《大国赤子》成功首演并开展全市巡演;普宁市潮剧团创作的潮剧《驱鳄记》、揭西县文广旅游体育局创作的山歌剧《珍珠衫》和《抗婚》等重点剧目也纷纷搬上舞台。我市民营潮剧团“广东省百花潮剧院”成为全省唯一一家参加2019年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的单位,其创作排演的革命历史题材潮剧《桑浦山花》于今年7月赴京演出。此外,我市还成功入选为全省“戏曲进农村”全覆盖试点市之一;普宁市流沙西街道被文化和旅游部命名为2018~2020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抓好“非遗”保护传承守护精神家园
文物作为历史文化的见证者,其背后都饱含着信仰与尊崇。我市高度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不断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依法保护意识,加大投入、规划先行、加强管理,全市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得到充分挖掘,传承保护取得明显成效。
2019年上半年我市新增省级文保单位9处、市级文保单位22处;国家级文保单位丁氏光禄公祠修缮工程已完成50%以上工程量,普宁学宫、德安里民居群、揭阳城隍庙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修缮工程有序推进;出动文物安全排查人员约1500人次,检查文保单位326处,切实保障文物安全;我市还积极抓好“非遗”传承保护基地建设,启动2019年“非遗进校园”活动。接下来,我市将搭建丰富的“非遗”活动载体,完善“非遗”保护体系和制度等,全面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守护全市人民共同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