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今年是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兴办经济特区,是党和国家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的重大决策。站在改革开放最前沿,经济特区勇扛历史责任,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创造了不凡的业绩。汕头经济特区,是经济特区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40年来,一代代汕头经济特区建设者用智慧和汗水,为激情澎湃的“特区故事”写下了辉煌的汕头篇章。
即日起,南方日报推出“致敬特区40年 汕头再出发”系列报道,回顾改革开放历史进程,总结汕头经济特区发展经验,进一步讲好改革开放故事、特区故事,振奋新时代改革开放再出发的精气神。敬请垂注!
1992年,汕头市委、市政府决定设置汕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高新区”),分东西两片区,开始朝着以高科技产业引领经济发展的方向发展,由此擦亮汕头“创新驱动”的金字招牌。
“扩大后的汕头经济特区如何发展?这是摆在我们每一个特区建设者面前的一个严肃的重要课题。我们认为,在基础工业综合发展的同时,必须引入高新技术产业,必须发展具有高科技含量的规模经济,形成规模效益,逐步实现科技产业化。”1993年,时任汕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党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杨辟明在《汕头科技(1993年第1期)》中写道,“为此,我们要加速汕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开发建设”。
二十几年来高新区的发展,也证明了汕头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路径是正确的。2017年,国务院批复汕头高新区升级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标志着汕头高新区正式成为粤东首个国家级高新区。
这种立足于高新技术所制定的可持续性发展战略,正是汕头推动科技创新、支撑区域产业转型与功能提升,从而加快汕头经济特区建设发展的必然选择。
规划先行,推动基础设施建设
1992年,经中共汕头市委批准,决定创办汕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并把它作为汕头三个重点发展区域之一。4月,汕头高新区领导小组正式成立,负责高新区的筹建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高新区筹办的日常工作。
同年,华英实业发展公司成为第一家进入高新区建设通用厂房的厂家,厂房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占地面积约0.6公顷。12月30日,汕头高新区(东片)举行奠基仪式,正式揭开高新区建设的序幕。
彼时,着手兴建的高新区规划分东西两片。东片区在龙湖区,位于天山路和金凤路的交界处,地处汕头市区的中心地带。西片区位于汕头大学西南侧,依托汕头大学和其他科技机构,逐步实现教学、科研、技术开发三结合。
由于可以利用原汕头经济特区已经具备的投资环境硬件,组织高新科技项目,东片区得以先行启动、运转。
1993年1月19日,东片区“八通一平”准备工作开始进行,由高新区建设开发总公司承担统筹建设任务,并按规划设计部门技术要求施工。
2月1日,东片区道路规划、场地平整、给水、排水、供电及通信施工工程陆续通过专家会审鉴定,各项基础工程建设整装待发。东片区首期划拨出8.74万平方米土地安排给8幢基建项目,包括综合科技楼3幢和通用厂房5幢。
与此同时,该片区规划布局与汕头市总体规划接轨,十分注重片区的绿化和环保工作,留足公共绿地面积,对各企业的绿化用地作出具体的规定,并在环保方面规定有“三废”污染的项目一律不准入区。
1993年10月,汕头高新区领导小组被撤销,正式成立汕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明确科技引领,加速招商引资
伴随着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的高速推进,汕头高新区的招商引资也按下了“快进键”。
杨辟明在《汕头科技(1993年第1期)》中提到,汕头高新区的发展战略是——实现高科技产业化,促进汕头经济腾飞,把开发区建设成为一个文明美丽、高新科技功能齐全、产业群带明显、能参与国际竞争的外向型综合性科技园区。
作为从事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的研究、开发、中试、生产和经营的综合性基地,高新区鼓励兴办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技术高新的产业。
高新区发行的第一版招商手册明确,其重点发展的领域是电子信息技术、光机电一体化、新型材料、精细化工、新能源和高效节能技术、生物工程,以及其他能带动本市传统产业更新换代和创汇节汇的高新技术。
1993年7月,广东省政府批准汕头高新区为省级高新区。高新区内企业除享受国家规定的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的政策外,还能享受高新区的特别优惠政策。
例如,新办企业的所得税从获利年度起给予优惠照顾;区内生产的出口物资,除国务院另有规定外,税率为零;投资规模较大,产品以出口为主,能带动本地经济发展的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碰到特殊困难,可给予部分贴息贷款。
1994年起,42万平方米15幢自建工业厂房陆续动工兴建。凭借良好的建设情况和优惠政策,在高新区建设初期,已经有汕头超声电子集团公司、汕头高新区奥星光通信设备有限公司等落户园区。
《汕头科技(1995年第3期)》中记载,当时高新区的开发呈现出四个特点,分别是建设进度快、筹资灵活、内外联动发展,以及机构精简效率高。
1996年5月,广东省编委批准汕头高新区为副厅级建制;1997年9月,汕头市人民政府颁布第15号政府令,赋予汕头高新区管委会行使市一级管理权限。
这意味着高新区管委会对企业按“小政府,大服务”的管理体制,实行“积极不干预”的管理原则,在区内营造“一栋楼办公,一窗口对外,一条龙服务”的高效率办事环境,初步形成以“民营经济为主体,以电子信息为主导产业”的具有汕头特色的发展思路,成为汕头新的经济增长点和重要发展区域。
广东人民出版社《汕头市志(1979-2000)》中记载,1993年到2000年,汕头高新区共批准入区项目246个,协议投资总额94.6亿元,其中外商投资占总额的40.7%;同时,工业总产值从10000万元增长至350000万元,出口贸易额从1447万美元增长至8371万美元,引领区域经济快速增长。
蓄备发展势能,升级国家级高新区
历经20多年发展,以聚焦细分领域为目标的“小而美”经济,成为高新区产业创新发展的核心动力。2016年,汕头高新区已形成以高端装备制造业、高端电子信息产业、新材料产业、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四大产业。
随着培育发展创新型产业集群、不断推动传统优势产业高端化发展,高新区已经蓄备了巨大的发展势能。
2017年2月13日,国务院批复汕头高新区升级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标志着汕头高新区正式成为粤东首个国家级高新区。
批复指出,汕头高新区要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按照布局集中、产业集聚、用地集约、特色鲜明、规模适度、配套完善的要求,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集聚科技创新资源。
与此同时,高新区更要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努力成为促进技术进步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成为带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强大引擎,成为抢占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制高点的前沿阵地。
步履不停。2019年12月,汕头市5G产业园被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批准认定为广东省第一批5G产业园,成为全省首批建设的3个5G产业园之一。2020年,高新区在推动科技创新孵化平台建设上再次取得突破,汕头高新区智造云谷、汕头—华为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正式启动。
据悉,汕头—华为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以打造标杆、孵化创新、培养人才、汇聚生态为定位,旨在为汕头企业提供工业互联网交流的公共服务平台,为汕头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而作为粤东首个人工智能创新产业园,汕头高新区智造云谷旨在充分整合人工智能、智能制造上下游资源,建设全方位生态链汇聚平台,打造粤东首个聚集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智能硬件、绿色节能、科技体验等全要素配置的智能制造产业平台,成为粤东创新经济的一张闪亮名片。
汕头高新区党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林锡波表示,这是高新区建设科技创新孵化平台的一大重要举措,将为汕头市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打造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作出积极贡献。
目前,汕头高新区园区总面积达到29.94平方公里,其中东片区0.85平方公里,西片区29.02平方公里。在产业方向上,已经形成了“1+4+1”创新产业体系,即以科技研发创新作为核心,大力发展5G智能制造、新材料、精细化工和生物医药四个主导产业,并培育“军民融合”特色产业。
接下来,高新区将围绕化学与精细化工广东省实验室、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南校区等重大科技平台建设,配套建设初创、成果转化、中试、加速、产业化园区,加快推进与香港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工业大学以及中科院等大学和科研院所的创新合作,全力推动建设4个主导产业的专业型产业园区,进一步发挥特区优势。
【1992年大事记】
●2月15日
潮汕星河奖基金会公布第二届获奖名单,共208名。
●4月7日
汕头市经济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在市区召开。
●5月18日
汕头经济特区首次土地出让招标开标会在汕头市区举行。
●6月19日
汕头市委、市政府和驻汕部队联合召开汕头市创建双拥模范城动员大会。
●7月1日
汕头市八大重点工程之一的新津水厂首期日产20万立方米工程竣工投产。
●9月2日
汕头市人民政府正式下发《汕头市禁止在特区内生产销售燃放烟花爆竹的规定》。
●11月21日
汕头市举办“1992中国汕头‘交行杯’国际拳击邀请赛”。
●12月18日
深汕高速公路动工兴建。
●12月30日
汕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奠基兴建。
——摘自《汕头年鉴》
策划:严亮 廖奕文
编辑统筹:赵文君
采写统筹:辛均庆 杨可
采写:蔡沚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