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潮学史话 >> 正文

1993:升级迭代,从保税区到综保区华丽转身

    来源:南方日报    作者:余丹 郑钦元    2020-08-31     浏览:

  • 字体:

【编者按】

今年是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兴办经济特区,是党和国家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的重大决策。站在改革开放最前沿,经济特区勇扛历史责任,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创造了不凡的业绩。汕头经济特区,是经济特区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40年来,一代代汕头经济特区建设者用智慧和汗水,为激情澎湃的“特区故事”写下了辉煌的汕头篇章。

即日起,南方日报推出“致敬特区40年 汕头再出发”系列报道,回顾改革开放历史进程,总结汕头经济特区发展经验,进一步讲好改革开放故事、特区故事,振奋新时代改革开放再出发的精气神。敬请垂注!

1993年1月11日,国务院批准正式设立汕头经济特区保税区,是年12月23日,汕头保税区开关运作。

在汕头市区达濠半岛东南部,有一块由海关监管的封闭式综合性的对外开放区域。

在27年的发展中,汕头保税区向世界敞开一扇无缝对接的大门,凭借着汕头经济特区建设的东风、优异的区位优势,为汕头经济发展提速插上“翅膀”,在全市外贸转型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如今的汕头保税区,已成为汕头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打造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的重要承接地。

2020年,汕头保税区升级为综合保税区,标志着汕头在全面对接“一带一路”建设、着力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新起点上迈出重要步伐。汕头,这座因海而生、因港而兴、因商而兴的城市,正以更为开放、创新的姿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

汕头保税区从荒凉的阡陌农田变身为一个现代化园区。汕头海关供图
汕头保税区从荒凉的阡陌农田变身为一个现代化园区。汕头海关供图

历史值得铭记。从荒凉的阡陌农田变身为一个现代化的园区,汕头保税区华丽升级背后,是一批批保税人走过的印记和积累下来的经验。

从获批到开关运行不到一年时间

我国在改革开放不同时期,根据外向型经济发展需要,先后设立了保税区、保税物流园区、出口加工区、保税港区、综合保税区和跨境工业区等6种类型特殊区域。

时间回到1993年。汕头保税区作为国家在沿海地区首批设立十三个保税区之一,从另一个侧面凸显出汕头在全国改革开放中的作用和影响。虽然对比同期的其他保税区,汕头步子慢了点,但对于如何办好保税区,汕头保税区有着自己的节奏和步伐。

时任汕头市副市长、保税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陈友烈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时回忆道,在当年的保税区建设工作会议上,汕头市委、市政府就为保税区明确了“快节奏、高起点、外向型”的战略思路,力求在1994年元旦前通过海关总署验收开关运作。

是年4月10日,保税区广达大道奠基开工;4月12日,《汕头经济特区保税区管理暂行规定》颁布实施;8月21日,汕头保税区管理委员会批准成立。

陈友烈告诉记者,保税区管委会成立后,把基础配套设施的建设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在短短三个月时间内,就建设出一条符合海关总署要求的总长9.3公里的保税区隔离网和3米宽的保税区外围海关巡逻道,以及总建筑面积3000多平方米的海关办公场所,并实现供水、供电与通信设施铺设,将开发速度提升到“快车道”新阶段。

根据资料记载,截至当年12月,保税区就已筹措投入建设资金近1亿元,为后续各项建设奠定良好的资金基础。1993年12月22日,汕头保税区监管设施顺利通过海关总署验收,次日开关运作,成为当时广东省内继深圳、广州保税区之后又一个经海关总署验收的保税区。

1993年,汕头保税区举行开关运转典礼。余丹 翻拍
1993年,汕头保税区举行开关运转典礼。余丹 翻拍

陈友烈还记得,正式开关运作前,保税区内平整土地700亩,建起了5万平方米面积的厂房,仓库及其他配套设施,建成一条长8公里保税区至南区深水港码头的专用公路,和当时汕头首条8车道公路——长4.7公里、宽60米的广达大道,这些基础设置建设,为保税区带来更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

多项制度在全国保税区中首创

先行优势,成为汕头保税区开拓前进、大胆创新的动力。随着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保税区开启了招商引资的新常态,先后接待了法国、日本、印尼、韩国等国家的客商。不止于“引进来”,汕头保税区还在全国保税区首创举行大型政策与投资环境介绍会,不断走出国门,对外展示、推介汕头及汕头保税区。

记者采访了解到,在上世纪90年代,汕头保税区就建立了按国际惯例运作的管理机制,形成“一站式”管理和“一条龙”服务,项目审批及登记发证要求三天办妥手续,特殊项目当天办妥,凡客商咨询要在24小时内给予明确回复。

搭好“金窝”才能迎“凤凰”,汕头保税区不断迎来项目签约入驻、动工投产。1994年12月8日,汕头保税区首家外商土地成片开发项目开工建设。1995年10月1日,保税区第一家外资生产性企业保税区金光实业有限公司投产,项目投资总额4000万港元,引进德国柯式彩印生产线,生产彩印制品、包装材料。1997年,加拿大独资汕头保税区洛斯特实业有限公司消毒剂产品正式投产,填补了汕头市卫生消毒剂生产的一项空白。

这些记录在《汕头保税区大事记》中的项目内容,无一不体现出保税区在当时“高起点、高投入、高质量、高水平、高效能管理”的建设成就,为当时投资企业注入一针“强心剂”。

汕头保税区在改革发展中不断走在前列:管委会机关工作人员统一着装,持证上岗是全国保税区中第一家;举行大型政策与投资环境介绍会是全国保税区首创;移山填海搞建设是第一家;比较科学的管理体制在保税区中是一流。

依托良好的营商环境,汕头保税区的发展与当时兄弟保税区不相上下。根据汕头海关的数据显示,1995年至2000年,保税区海关(汕头海关所属濠江海关前身)监管进出境货物70.8万吨,货物总值6.2亿美元,征收关税和代征税共2070.8万元。2019年,全区实现进出口贸易28.1亿元,同比增长116.9%,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实现三年翻一番。

精准招商▶▷突出保税功能做大保税产业

近年来,汕头保税区借助深化改革开放的契机,突出保税功能、做大保税主业,主动融入汕头临港经济区发展战略。该区坚持以“保税+”产业为主、以先进制造业为辅的招商导向,通过精准招商,推动一批批符合保税功能定位的平台和产业相继落地,为保税区发展增强了动力。

总部位于汕头保税区的汕头万顺新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万顺新材”)成立于1998年,是一家集环保包装材料、高精度铝箔、功能性薄膜三大业务于一体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作为保税区老牌企业之一,万顺新材不仅见证了保税区的发展,其本身也从一家小型制造业企业,逐渐发展成为上市企业,企业的功能膜产品技术水平处于同行业领先地位。

2001年,在经过对东部沿海城市的几番考察评价后,欧洲最大的内燃发电机组制造商英国威尔信(工程)有限公司最终将绣球抛向了汕头经济特区。同年12月,威尔信香港子公司在汕头投资的威尔信(汕头保税区)动力设备有限公司开业运营。如今,威尔信公司位于汕头保税区的仓储中心占地面积超过1.5万平方米,拥有超过2000台机组的长期仓储能力,大大缩短了进口机组供货周期。

2003年,广东西电动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落户保税区,该公司行政部经理郑健峰是一名“老保税人”,在加入西电动力前,他就在保税区工作,伴随着保税区成长,见证了汕头保税区功能的不断转型升级。

“西电动力正是依托保税区仓储业务成长起来的企业,这些政策为我们企业开展贸易提供了很高的灵活性。”郑健峰说,20多年前,保税区处于建设初期,企业只有零星的几家,如今保税区内企业云集,西电动力也从最初租赁场地,发展为自建占地100多亩的装配生产车间和现代化办公大楼,如今企业在业内处于领头羊和技术领先者,产品畅销全国各地和全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

2018年5月封关运作的汕头保税物流中心,当年就实现一二线申报进出口额1.2亿元;2019年迅速增长到10.45亿元,月均同比增长335%;2020年上半年实现一二线申报进出口额7.56亿元,同比增长23.8%,成为全区外贸发展新的增长点。

再续使命▶▷打造粤东开放型经济新高地

2020年,是汕头保税区发展的一个重要节点。3月,汕头综合保税区获国务院批准设立,成为国发〔2019〕3号文发布之后全国第一个由保税区转型升级的综合保税区。根据批复文件,汕头综合保税区将在获批一年内建成验收,验收合格后不再保留汕头保税区和汕头保税物流中心。

从保税区到综合保税区,加上“综合”二字,意义却大不相同。在汕头保税区党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陈胜全看来,在汕头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之际,汕头综合保税区的成功获批,既是国家赋予汕头经济特区深化改革开放的重任,也是省委、省政府对汕头经济发展寄予的厚望。优化整合后的汕头综合保税区面积2.69平方公里,未来将围绕综合保税区“五大中心”发展定位,加快建设发展,打造汕头乃至粤东开放型经济新高地。

2020年4月29日,汕头综保区迎来首批进驻项目集中签约,10个签约项目总投资额约6.2亿元,项目建成运营后,预计每年可实现进出口额超80亿元。这是汕头保税区管委会借助“升级综保区”这一有利政策契机实施精准招商引资的举措。

此外,汕头保税区管委会、濠江海关充分发挥综合保税区和汕头跨境电商综试区的政策叠加优势,大力发展外贸新业态,积极探索发展跨境电商业务,全区外贸进出口额呈现较快增长。自6月18日启动粤东地区首单跨境电商网购保税进口业务以来,该业务目前进展顺利,截至8月18日,保税电商共监管放行商品清单27736份,出区包裹由首日400余件增长到每日数千件不等。

2020年上半年,汕头综合保税区实现外贸进出口额25.4亿元,同比增长132.8%;规上工业产值20.3亿元,同比增长2.0%;规上工业增加值3.7亿元,同比增长5.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731.96万元,同比增长5.2%;内贸销售额14.4亿元,同比增长17.0%。

这是汕头保税区向综合保税区转型升级后的第一份“成绩单”,未来,汕头综保区将接续汕头保税区作为汕头经济发展“先行点”和“试验场”的使命,打造保税区向综合保税区转型升级的“汕头样板”,创造可复制、可推广的汕头经验,让综合保税区成为一张展示汕头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的靓丽名片。

【1993年大事记】

●1993年1月11日

国务院批复广东省人民政府,同意汕头经济特区设立保税区。

●1993年3月3日

国内首家台商俱乐部在汕头市区落成试业。

●1993年4月9日

经国务院批准,同意撤销潮阳县,设立潮阳市(县级),由广东省直辖。

●1993年8月18日

第四届亚洲女子锦标赛在汕头市区开幕。这是汕头首次承办洲际体育锦标赛。

●1993年10月31日

汕头市电话号码升7位工程顺利完成,成为继广州、深圳之后广东省第3个电话号码统一使用7位制的城市。

●1993年11月11日

经省绿化达标验收组检查审核,汕头市的各项指标均达到省定的城市绿化标准,成为全省首批实现绿化标准的城市。

●1993年12月22日

汕头保税区监管设施通过验收。次日开关运作。

——摘自《汕头年鉴》

特区亲历者说丨陈友烈:继续走好区港联动的路子

策划:严亮 廖奕文

编辑统筹:赵文君

采写统筹:辛均庆 杨可

采写:余丹 实习生 郑钦元

  • 字体: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潮商在线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最新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