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今年是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兴办经济特区,是党和国家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的重大决策。站在改革开放最前沿,经济特区勇扛历史责任,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创造了不凡的业绩。汕头经济特区,是经济特区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40年来,一代代汕头经济特区建设者用智慧和汗水,为激情澎湃的“特区故事”写下了辉煌的汕头篇章。
即日起,南方日报推出“致敬特区40年汕头再出发”系列报道,回顾改革开放历史进程,总结汕头经济特区发展经验,进一步讲好改革开放故事、特区故事,振奋新时代改革开放再出发的精气神。敬请垂注!
汕头观察
站在汕头招商港口,绵长的海岸线一望无际,码头桥吊与蓝天碧海交相辉映,货轮与货柜集装箱无缝对接……作为国家沿海主要港口和“一带一路”重点建设节点港口,这里历来是粤东、闽西、赣南物资的重要集散地和海上门户。现有500吨级以上泊位92个,其中万吨级深水泊位21个,码头通过能力5307万吨,集装箱200万标箱。
汕头是国家沿海主要港口和“一带一路”重点建设节点港口。
这是这座城市独特的港口优势,也是汕头经济特区发展40年来的成就之一。作为一座滨海城市,汕头依海而立,因海而兴,在特区建立的40年中,海洋经济成了城市发展腾飞的引擎。
2004年,全国首个海上风电场在汕头市南澳县开工,这标志着汕头海上风能产业迈进了实质性的一大步。而汕头海洋经济的发展故事,也由此讲起。
海上发电布局绿色产业
作为广东省唯一的海岛县,南澳县地处台湾海峡喇叭口西南端,东南季风长,风力资源十分丰富。据资料显示,南澳风电场年平均风速达8.54米/秒,有效风能密度达1101瓦/平方米,年有效利用时数超7000小时,远远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国内外风能专家考察南澳岛时认为,南澳风电场风况属世界最佳之列。
南澳风电场的建设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1989年南澳县成立了南澳风能开发总公司。
南澳风电场风况属世界最佳之列。
2004年,华能集团与荷兰丹南公司各斥资104亿元,投建两个海上10万千瓦风电场项目,开启了全国海上风电场建设的篇章。
到了2018年,三峡、大唐、华能三个海上风电项目正式签约落户南澳,计划投资超过210亿元,为南澳绿色新能源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40年来,南澳的风电经济随特区发展而稳步增长。
其中,三峡南澳海上风电项目是粤东首个核准的海上风电项目,位于南澳县东部海域,建设场址中心距南澳岛约15公里,总装机容量300MW;大唐海上风电项目总装机容量400MW,年上网电量1178GWh,预计投产后年产值9亿元;华能海上风电项目位于南澳县南部海域的勒门列岛附近,拟建设容量为400MW。
汕头有着丰富的港口资源、海洋资源、风力资源,海上风电产业潜力巨大。根据《广东省海上风电发展规划(2017—2030年)》,汕头市海上风电开发容量近海浅水区规划了185万千瓦,近海深水区规划了3350万千瓦,合计占到了广东全省海上风电规划装机的一半以上。
如何用好这些资源,助推汕头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打造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海上风电产业成为一个有力抓手。
2017年,汕头市与上海电气风电集团签约,上海电气风电广东海上风电智能制造项目正式落户濠江。该项目总投资5.05亿元,计划生产4—10MW及以上的海上风电主机设备,形成年产200套风电装备的生产能力,年实现产值约100亿元,年纳税1亿元以上。
为保障项目顺利开展,上海电气风电集团在濠江区成立全资子公司上海电气广东风电有限公司,启动项目生产基地建设运营。同年,落户广澳物流园的上海电气风电广东海上风电智能制造项目开工建设。
据汕头市自然资源局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12月,已核准海上风电项目15个,总装机容量约1185万千瓦,预计总投资约2259亿元。
“靠海吃海”发展养殖产业
汕头作为一座沿海经济特区,海洋资源是得天独厚的天然优势,也是海洋经济发展的基石。
汕头市潮阳区海门镇长达20多公里的海岸线旖旎迷人,海洋渔业资源丰富,交通便捷,拥有全国特色小镇“金字招牌”,每年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近年来,海门镇“靠海吃海”,加快推进建设特色小镇。启动“潮汕文化体验区”“渔港产业集聚区”“滨海旅游休闲区”“健康生活配套区”4个核心功能区域的规划建设,形成集文化、旅游、商贸、渔业生产、水产品加工贸易、休闲娱乐于一体化的产业群。
无独有偶,“靠海吃海”在南澳县也得到另一番诠释。
在南澳县后宅、深澳片区的海面上,一片片彩色透明的浮球方阵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蔚为壮观。这些浮球不是用来观光,而是南澳岛民生财之道——用浮球固定和悬挂这些牡蛎串进行养殖。
据了解,南澳县1984年从青岛引进太平洋牡蛎种苗,在深澳白沙湾西南侧滩涂海区开展木桩式吊养试验,当年试验获得成功。2011年12月,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南澳牡蛎”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近年来,南澳县立足资源特点和生态优势,积极推动牡蛎养殖业发展,努力开拓太平洋牡蛎养殖新路子,实施了贝藻类混养立体生态养殖模式。既提高了太平洋牡蛎养殖品种单位产量,又防止了养殖海区富营养化和贝类暴发性的病害,实现了牡蛎养殖的环保生态化和可持续发展。目前,南澳太平洋牡蛎养殖面积超2万亩,为中国县级最大养殖基地。
渔业经济成为汕头海洋经济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汕头市渔业经济总产值119.08亿元,增长4.4%;水产品总产量46.52万吨,总产值58.35亿元,分别增长1.4%和4%。同时,着力提高水产品加工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优质、安全、无公害的现代化海水养殖基地初步形成,水产养殖产量超过捕捞产量,实现了以养殖为主的渔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保护海洋建设生态文明
发展海洋经济,首先要保护蓝色海洋。其中,投放鱼礁能有效地保护、恢复海洋渔业资源。
早在经济特区建立初期,汕头市就在南澳岛风炉礁附近海域投放人工鱼礁200多个。2003年又启动人工鱼礁群建设工程,陆续在濠江、潮阳、澄海及南澳等海域建设7座人工鱼礁区,面积达1400万平方米。
“我们经常开玩笑地说,人工鱼礁就是我们给鱼建的一个‘房子’。它能起到一个作用就是贝类藻类能够附着在贝壳笼上,鱼类能够在礁群内栖息。”据南澳海洋牧场项目负责人介绍,给海鱼、海贝和海藻搭建的“混凝土房子”,每个有10吨重,需要投放到深度近20米的海底。1500多个这样的人工鱼礁可以形成了一片面积5.5万平方米的“海洋牧场”,现在这些人工鱼礁将投放到南澳岛平屿海域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
近年来,汕头市努力构建蓝色生态屏障,大力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南澳县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2013年获批,南澳海洋牧场初显成效,建成各类型的海洋自然保护区8个。人工鱼礁的各种生物品种和数量均明显增加,礁区内已初步形成新型的人工生态环境。
数据显示,2011-2018年增殖放流海水鱼苗约1284万尾、虾苗约2亿尾、鲎165只、海龟414只。南澳岛蓝色海湾整治修复项目于2016年11月30日获得国家海洋局、财政部批复,建设内容包括金澳湾、赤石湾十里银滩等5个海湾整治项目,总投资约3.15亿元。
此外,汕头市委还先后制定出台了《汕头市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工作方案》《汕头市海洋综合开发计划》和《汕头市海洋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了发展海洋经济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重点工作任务和保障措施。截至2018年,海洋经济总产值达到737亿元,增长14.8%。
【2004年大事记】
●2月20日,牛田洋海堤达标加固工程全线开工,标志着汕头市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正式启动,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3月1日,澄海区在区党政办公大楼举行“中国工艺毛衫名城”揭牌仪式。
●3月28日,由香港启程的澳玛3号邮轮首航汕头成功,当天上午抵达汕头港。
●4月24日,第五届潮学奖颁奖暨侨批文物馆揭幕仪式在汕头举行。
●6月8日,汕头市委、市政府在南澳县召开全市海洋工作会议。
●6月13日,汕头市在市委会议中心举行“全国残疾人工作示范城市”授牌仪式。
●6月28日,由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海洋分会、中国海洋石油学会、中国国际交流促进会、北京潮人海外联谊会、汕头市政府共同主办的“第一届全国海洋高科技产业化论坛”,在汕头市科技馆举行。
●9月9日,由文化部和中国美术家协会联合主办,汕头市人民政府承办的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水彩、粉画作品展,在汕头市博物馆新馆开幕。
●10月18日,首期投资3.7亿多元的跨区域、跨流域大型引水工程——潮阳引韩供水工程正式开工建设。
●10月18日,汕头市政府与中海石油天然气及发电有限责任公司举行“汕头LNG接收站和管网项目”签约仪式。
●10月18日,总投资1.5亿多元的澄海东里桥闸重建工程举行开工仪式。
●10月23日,“2004年海峡两岸高新技术产业交流与合作发展研讨会”(第三届)在汕头市拉开帷幕。
●11月25日,第20届全球华人篮球邀请赛在潮汕体育馆开幕。
●12月27日,由汕头市10家银行组成的汕头市银团贷款合作委员会正式成立。
策划:严亮廖奕文
编辑统筹:赵文君
采写统筹:辛均庆杨可
采写:杨立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