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热点新闻 >> 正文

南澳I号考古领队怒斥媒体摆拍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     2014-09-12     浏览:

  • 字体:

有观点认为南澳I号上的文物并不精美,价值不高,这是以投资收藏的眼光来认识古船,而我关注的是其考古价值、学术价值。南澳I号是迄今为止国内发现的唯一一艘明代晚期商贸船,古船本身甚至比船上文物更具研究意义。—— 南澳I号考古领队崔勇  

  “放下!快放下!(文物)要是摔坏了,算谁的(责任)?”昨天上午,在南澳I号明代古沉船发掘现场,有媒体记者要求水下考古队员抱起一个珍贵青花大罐进行“摆拍”,考古领队崔勇发出怒斥,场面一度十分尴尬。

  昨天,广东省文物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组织20多家媒体对南澳I号水下考古发掘进行实地采访。崔勇表示,媒体对南澳I号的大力宣传,有助于社会各界关注、支持水下考古事业;但与此同时,媒体的过分介入也给考古工作带来一定程度的破坏。

  文物摔坏了,谁负责?

  昨天上午,来自20多家媒体的约40位记者集中前往古船考古作业平台———“南天顺”打捞船。

  昨天上午9时许,南澳海面突下大雨,风向西南,这是近期难得的、适合水下作业的好天气。南澳I号考古领队崔勇一边安排考古队员下水,一边不间断地被媒体重重包围。

  迄今,南澳I号出水文物总量已超过4000件。这天,新一批古船文物吊起出水,一件高约30厘米的青花大罐格外惹人注目。现场有摄影记者要求一位考古队员抱起它配合照相,考古队员显得很吃力,因为大罐里塞满淤泥,又沉又滑。正在一旁接受采访的崔勇扭头看到,立即要求队员放下文物。紧接着,他怒斥道:“(文物)要是摔坏了,算谁的(责任)?”

  一看到领队动怒了,原本七嘴八舌提问的记者们顿时鸦雀无声。

  囧问题令领队难以招架

  在怒斥摆拍之前,崔勇一直耐心而谨慎地回答提问,但有些问题令他有点招架不住。

  “之前捞出了金戒指,是不是说古船上有女人随行啊?”一位女记者的提问让崔勇哭笑不得。他反问道,“戒指就只有女人才能戴吗?男人就不能戴了?也有可能是男人送礼用的啊。”周围记者一听,都笑了。

  类似的问题,还有“发现铜炮铜铳,是否说明南澳I号是艘武装商船?”“明代实行海禁,这艘古船是否走私船?”记者们显然急于从考古领队口中获得准确答案。但崔勇只能告诉他们:目前还没有确切证据。被问急了,崔勇只好说:“你要这么写,那是你们记者的猜测,不要写是我说的。不然,被考古界内行一看,就贻笑大方了。”

  崔勇的这句话实属无奈。他说,考古应该是先做发掘整理,之后做研究下结论。但是,有些媒体和专家一看到某件文物,就急于做各种推测猜想,这显然不严谨。

  报道与考古的平衡还难以把握

  今年5月,央视对南澳I号做了四场大型直播。南都记者还了解到,为配合直播,汕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专门成立以市长为组长的水下考古发掘工作协调指挥小组。

  然而,崔勇对媒体高度关注感到矛盾:报道使社会各界了解、关注水下考古事业,使这一冷门学科获得更多支持;但媒体介入考古,使公众产生太高期望值,也令考古工作者压力巨大。崔勇也理解媒体报道要吸引受众;但要求考古配合媒体传播的需要,类似过分的要求,实际上也给考古工作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崔勇感到还难以把握其中的平衡。

  声音:“考古和电视直播其实不太好融合”

  中国文物报总编辑曹兵武此前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曾指出,考古工作的性质,和电视的实况直播之间其实不太好融合,电视需要给予观众瞬间效果,和考古的工作程序甚至可以说是背道而驰,比如,很多时候不是对着镜头就有文物出现,比如说有些地方还没有搞清楚,按理应该停下来,想清楚了再往下走,否则的话在将来的研究工作中就可能有缺憾,但电视直播不可能停在那里了。也许直播时不一定能看出负面作用来,但对以后的研究工作有没有影响就很难说。

  旅加中国历史研究者陶短房指出,近年来,国内考古界出现新闻化、公众化、娱乐化的趋势和倾向,这是危险而有害的。他认为,考古固然要重视与公众的交流,但是这种开放应该是随时公开考古进度,而不是急于公布结果。但现在很多所谓的开放,是以商业利益为目的的开放,而考古本身根本不应考虑商业利益。他举例,美国国家地理曾几次直接干预水下考古,带来了非专业破坏和示范财富效应,因为这几个电视节目,使得许多沉船被淘宝者粗暴破坏。这种媒体介入行为,遭到考古界的强烈反对。

  • 字体: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潮商在线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最新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