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搜天下事 >> 正文

潮州古城焕发文化新活力

    来源:南方日报    作者:     2014-09-12     浏览:

  • 字体:

潮州是国家园林城市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自然风光秀丽、文化底蕴深厚。

  几乎每一位走进潮州的人,都会深深地被这座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人文风貌所吸引。古桥、古牌坊、古民居、古庙宇,琳琅满目;潮州菜、潮州工夫茶,回味悠长;潮州话、潮州音乐、潮绣,韵味十足。

  这又是一座充满现代气息的城市。最富科技含量的陶瓷工业流水线,最高端的婚纱晚礼服制造基地,最知名的食品制造基地,国内一流的港口资源……在海西经济圈和珠三角经济圈融合对接的蓝图中,潮州板块举足轻重。

  韩江潮涌,千帆竞发。今日潮州古城,正焕发出文化新活力,呈现出文化新价值,一个全新的潮州正崛起于粤东大地。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充分肯定潮州文化建设所取得的成绩,勉励潮州要大力推进经济与文化融合,走出一条新路,为全省提供示范。

  本报将连续推出系列报道,对潮州文化以及潮州推进文化与经济融合,打造文化经济的举措进行全面梳理,敬请读者垂注。

  两千年文化名城熠熠生辉

  自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始,历经2100多年的朝代更迭,潮州一直是郡、州、路、府所在地,素有“海滨邹鲁”、“岭东首邑”美誉。悠远绵长的历史、相对独立的地理环境、勤劳质朴的人文传承,为它留下了丰厚的历史文化瑰宝。

  这里有世界第一座启闭式石桥―――广济桥,有堪称中国第一街的太平路牌坊街,有被誉为“木雕博物馆”的己略黄公祠、有“粤东第一丛林”开元寺,有国内罕见的宋代府第建筑许驸马府,有国内最大的八角围楼道韵楼,有国内年代最为久远的纪念韩愈的祠宇―――韩文公祠……据统计,潮州现有文物古迹728处,其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9处,是粤东文物古迹最密集的地方。

  更令人惊讶的是,潮州不仅有广济桥、许驸马府这样闻名遐迩的恢弘之作,也有目前我国保存比较完好的平民居住的老房子,在构成潮州古城框架老街巷随处可见的明清风格的旧居老房,是研究我国古建筑学不可多得的实体。

  这里,更是潮文化的发祥地,以潮州方言、潮州音乐、潮州工夫茶、潮州菜、潮绣等为代表的潮州文化影响深远,誉播海内外。潮州木雕、潮绣、大吴泥塑、金石铁枝木偶等12个项目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有24个项目被列入省级“非遗”保护名录。

  就在上个月,潮州刚刚被选为中国十座宜居小城之一。在著名潮籍学者雷铎看来,在国内有自己语言、全套独立风格乃至全套文化符号的城市首推潮州,“潮州是一座很潮的城市,一座抒情怀旧的城市,更是一座餐可秀色的城市。”

  如今,两千年文化古城拥有了一张张在全国甚至世界都叫得响的“名片”: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著名侨乡、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民族民间艺术之乡、中国瓷都、中国婚纱晚礼服名城、中国潮州菜之乡、国家重点工艺美术城市……

  “五个一批”迎来又一个春天

  事实上,作为岭南文化三大支脉之一的潮州文化,如何传承与创新,潮州人一直在行动:既要把文化瑰宝保护好、发展好、巩固好,又要深入挖掘潮州文化的内涵,激活最有价值的文化底蕴。

  1989年,潮州为全市43处文物保护单位分别绘制了控制区规划图,明确了古城区的保护控制,确定了“保护老城区,开发新城区”的城市发展战略;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潮州编制了《潮州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等各项发展规划,文化名城保护更加有章可循……

  “以文强市、以文兴旅、以文盛城、以文塑人”提法日益深入人心。

  2006年,“做大做强特色经济、文化经济、港口经济,着力打造国内有重要影响力的历史文化名城、国内重要的特色产业基地和广东重要的能源石化基地”正式写入今后五年潮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

  潮州传统文化迎来发展壮大的春天。市委市政府立足实际,寻找差距,制定出台了“五个一批”,即:修复一批文物景点、振兴一批传统工艺、建设一批文化设施、创作一批文化精品、做大一批文化产业。

  一批批重点文物得到保护修复,重焕昔日光彩―――许驸马府修复完工正式对外开放;广济桥修复工程全面竣工,重现“十八梭船廿四洲,廿四楼台廿四样”的迷人风采;“木雕一绝”己略黄公祠开门迎客……

  原本被视为“雕虫小技”的传统工艺,频频走进地方决策者的视野。市委书记骆文智、市长汤锡坤走乡访闾,关注民间艺人生存状况,谋划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新路。潮绣换上新衣,成为了时尚达人们的婚纱礼服,享誉全球。

  民侨共建魅力新潮州

  文化的传承、保护,需要地方党政的引导、支持,更需民众的广泛参与。

  广济桥、牌坊街的修复,是潮州文化建设最亮丽的一笔。然而,广济桥修复,总投资9800万元!牌坊街修复,总投资1.4亿元!令许多人不明白的是,一个地方财政相当薄弱、年市财政收入只有十多亿元的地级市,是怎样完成这样的鸿篇巨制?

  “依托侨资侨力和民资民力优势,集腋成裘,共建文化潮州!”这就是潮州市党政领导找到的突破口。

  2004年3月25日,备受瞩目的广济桥修复工程捐资仪式在潮州体育馆隆重举行。港澳同胞来了,旅泰乡亲来了,本土的民营企业家也来了,纷纷为这一文化地标的修复重建出资出力。这应是一次文化建设的创举吧―――总投资9800万元的广济桥修复工程,来自海内外潮人和社会各界认捐的款项达3400多万元!其中,李嘉诚先生认捐楼阁6座720万元,谢国民先生认捐4座480万元,陈伟南先生认捐楼阁一座120万元,郭丰源先生认捐120万元……

  2006年,随着牌坊街修复工程启动,海内外潮人助推文化建设再掀热潮。工程建设共获社会各界认捐2000余万元,不少市民还把自己家中珍藏的石雕、牌坊等老构件捐赠出来。

  “民众的广泛参与,不仅解决了工程建设的资金难题,更在全社会树起共建文化潮州的良好风尚。这应是潮州市文化建设必须坚持的一个方向。”回顾近几年潮州文化建设,骆文智深有感触。

  如今,在城内,“一城、一江、两岸、三山”有机联结,“点、线、面”结合的古城文化旅游体系已然成型,一个以广济桥为主体,以“一江两岸”为依托,集展示、购物、美食、游览、休闲于一体的大旅游景区正在呈现。

  对外,潮州形象也焕然一新:古城文化旅游区建设如火如荼,传统工艺美术品畅销国内外,文物修复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扬名世界,一张以民俗文化、侨乡文化、旅游文化和名人文化等为内核的“文化潮州”品牌,强势现身在世人眼前。

  • 字体: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潮商在线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最新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