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奇怪,昔日默默无闻的汕尾,怎么能够吸引这样的好项目落户?但是,关心广东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人已经看出门道。大珠三角的东岸地区五个城市香港、广州、深圳、东莞、惠州,是最为活跃的电子信息集聚区,已经形成近3万亿元产值和强大的研发、营销能力,外溢效应十分强烈。
而与其紧邻的沿海城市汕尾,依托已经大为改观的区位、环境、土地优势,以信利国际、德昌电子两大企业为龙头,在原有TFT、LCD、OLED、CSTN等平板显示器基地和波峰、束峰二极管、三极管基地的基础上,进一步投资发展4.5代AMOLED、3.5代低温多晶硅、移动电视、LED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已经具备了与上述五个城市产业配套、契合榫接的良好条件。加上汕尾市主动“傍大款”,与深圳等地早就进行产业转移合作,启动产业片区规划,打造产业园区,力推与珠三角电子信息业强强联手、优化组合、跨境跨地合作,于是,这种电子信息产业新的集聚态势也就顺理成章了。
细心的观察家还发现,未来10年到30年,是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高点的决战时期,汕尾与珠三角东岸五城市这种区域性的产业内转移、片区新集聚,将有利于实现广东电子信息业的新跨越,而不至于式微,特别是中关村(汕尾)科技园的落户,将改变未来广东乃至南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及其配套产业的结构、格局、分工和价值流向。
自主创新:
内生、外引、借壳剑指制高点
“昔日小渔港,今日宜居城,明日信息港”。这是汕尾市委书记戎铁文2006年提出的华丽设想。而支撑汕尾这个华丽转身的动力,首推在香港上市的本地企业信利国际,这是汕尾自主创新的最大内生动力。
信利国际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和广东省创新型企业,其主打产品中小尺寸平板显示器目前在全球手机市场的占有率超过10%;在国内中小尺寸LCD市场占有率超过35%,排名第一。2009年金融危机之年,信利的销售收入仍达45亿元,利润3亿元。近年来,采用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及自主创新相结合的模式,信利实现了由TN、STN、CSTN到TFTLCD的逐步升级,OLED显示技术由PM-OLED到AMOLED的升级,触摸屏由电阻式到电容式的升级,同时,信利已开发出电子纸新型显示器并已进入试产,成为中国平板显示器行业的领军企业。
2009年,信利加快了自主创新的力度,以其半导体有限公司为依托单位的“广东省液晶及有机显示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成功通过验收,大大提升了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研究开发中心建设期间就承担了国家863项目“无源驱动全彩有机显示屏技术及其产业化”、广东省发展平板显示产业财政扶持基金项目“电容式触摸屏”及广东省重点突破项目“有机高分子/有机低分子发光平板显示(OLED/PLED)技术”。目前,中心有职工1300人,至去年底申请专利38项,其中25项目专利获得授权。
五丰水产的胶原蛋白肽项目,是汕尾与华农大等机构合作催生的海洋生物新技术。该项目年产胶原蛋白肽200吨,填补了国内空白,被国家商务部列为行业标准单位。
除了依托本地企业为主的内生创新能力,汕尾还注重外引,通过招商引资引进自主创新能力、技术带动能力强的项目,如:中关村科技园的云计算项目、3.5代低温多晶硅项目、中恒药业项目等,都是在引进技术的同时引进团队、引进创新能力。此外,汕尾还与中科院广州分院等科技团队进行战略合作,建立合作基地、合作项目,实现借壳创新。
技术升级:
从“三来一补”到数控毛纺业新城
2009年7月3日,南方日报在头版报道了海丰敏兴集团“越是危机越买设备”,已成为全世界电脑织机最集中的地方之一,有4000多台电脑织机,清一色是世界最高端的品牌,如德国的STOLL、日本的SHIMA、意大利的MEC-MOR,没有杂牌。
就是这家几年前还属“三来一补”的毛衫厂,2009年金融危机之年,产值达3.5亿元,创汇4500万美元,比上年分别增长14.3%和11%。如今,这家生产毛纺织品的企业,每月的出口数据都是直报商务部,有一些出口配额品种,甚至占到国内的90%多。
汕尾的毛纺业,主要集中在海丰和城区,过去只是珠三角“三来一补”企业的外围部分,举步维艰。2008年金融危机到来之前,海丰敏兴、城区万盛等毛纺企业及时掉头转方式,一是产业集约化,把分散于各地的分厂集中到靠近珠三角的海丰、城区,规模化生产,集中实力抢订单;二是数字化,共引进数控织机3500多台,生产效益大大提高,抗风险能力大为提高;三是管理升级,引进国际合作伙伴,营销网络与国际品牌挂钩,抢到了沃尔玛等一批大订单。结果,2009年,传统产业不但挺过了金融危机打击,反而借机升级,出口、利润、税收三丰收。
技术升级成为传统产业走出新天地的“必杀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