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快速发展,汕头经济特区的GDP由12.62亿元增至1035.73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由1.18亿元增至58.54亿元;本外币存款余额和居民储蓄存款分别达1623.06亿元和1168.73亿元。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310.6万吨、82.06万标箱。
如今的汕头一派繁荣,“全国城市综合实力50强”、“中国城市信息化50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创建城市”、“中国品牌经济城市”、“中国投资环境百佳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汕头获得了一项项殊荣。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是特区持续发展的引擎。汕头特区一、二、三产业结构从当初的25.3∶32.5∶42.2调整到2009年的5.3∶55.2∶39.5,真实反映出30年的发展历程。以批发零售、交通运输邮电等传统行业为主体的汕头第三产业迅猛壮大,现代物流、会议展览、教育培训、信息服务、旅游度假、金融商贸等已成为粤东及周边地区最为重要和最有影响力的基地。
从传统的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化,使汕头形成粮食、蔬菜、禽畜、水产、果茶业及花卉业等6大农业支柱产业,涌现出10个“一镇一业”名优水果水产专业镇、140多个“一村一品”种养专业村,农村大发展,农民收入大幅增加。
从传统的手工业到现代化的高新技术产业,使汕头形成纺织服装、化工塑料、食品医药、工艺玩具、机械装备、印刷包装、电子信息和音像制品8大支柱产业,确立了“中国玩具礼品城”、“中国工艺毛衫名城”、“中国针织内衣名镇”、“中国家居服装名镇”、“中国内衣名镇”、“中国针织名镇”等一大批区域性品牌,上市公司多达15家。
目前,汕头是全国25个沿海重要港口之一,拥有500吨级以上的生产泊位84个,万吨以上泊位达18个,已开通地中海、南美、中东、亚洲主要国家等国际集装箱航线10条,国内主要港口城市航线14条;
汕头还是全国45个公路主枢纽城市之一,324、206国道连接汕头、深圳、厦门3个经济特区,连接梅州、赣南地区的高速公路通车在即,汕揭高速、揭惠高速也已开工建设,汕头通往“珠三角”和粤西地区的快捷通道已经形成;广梅汕铁路连接全国铁路网,成为京九铁路重要的出海通道,横贯汕头境内的厦深铁路即将竣工,阜鹰汕铁路已经开工兴建。目前,汕头机场年客运能力达300万人次以上,已开通国际航线7条、国内航线40多条。新的潮汕国际机场也将于2012年通航,届时,汕头通往国际、国内的航线将大为增加,连接世界的通道更为便捷。作为中国乃至世界电信网络不可或缺的重要节点,汕头形成了由光缆、卫星、微波通信和光纤网络构成,覆盖全市城乡,通达国内、国际、大容量、高速率、主体化的通信网络,国际海缆登陆站、四星级IDC数据中心、卫星地球站等一大批先进信息基础设施的支撑,实现了汕头与世界的实时对接。
汕头市被联合国机构评定为中国10大宜居城市之一。创建特区30年来,汕头始终坚持抓好环境保护工作。如今,汕头的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污水处理能力达95%,常年空气质量优级天数达90%以上。
长达12公里的东部城市经济带建设全面铺开,更加彰显汕头生态型滨海城市的特色魅力。高达35%以上的城市绿化率,使汕头如同一座庞大的公园,设计优美、配套齐全的住宅小区遍布城区,通畅无阻的城市道路令人心旷神怡、繁华的商业、活跃的市场、如织的人流,时刻让人感受着特区的活力和勃勃生机。据统计,2009年汕头特区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3651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5260元,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由汕头特区创新的“三三四”、“二二六”政府补贴出售住宅模式,为改善汕头市民的住房条件发挥着重要作用,市民基本实现“居者有其屋”。此外,教育、医疗、文化、卫生、养老基本实现全城乡覆盖,汕头市民在享受经济发展带来的实惠的同时,也拥有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汕头特区30年发展的写照,科学发展是汕头特区的选择。
汕头经济特区不断深化体制改革,大大提高了服务型政府办事效率。借助侨资、侨力、民资、民力,汕头的民营企业发展迅速,目前,全市15家上市公司中,民营企业占了12家。
作为全国最大的侨乡,汕头特区大力弘扬侨文化、潮汕文化,以此吸外众多华侨回乡创业发展,为特区建设做出了贡献。
“敢为天下先”是当初汕头特区开拓者的誓言。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汕头广大干部群众正以昂扬的斗志,瞄准新的发展目标,迈出更加扎实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