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为“高校建筑之花”的汕头大学与汕头特区建设一起度过了近三十个春秋,作为粤东最高学府,与汕头经济特区的改革开放同行,走出了一条迈向国际化、极具特色的办学之路。
在建设经济特区的进程中,汕头大学于1981年经中国国务院批准成立,是目前中国大学中唯一长期得到李嘉诚基金会捐资支持的高校。著名爱国人士及国际企业家李嘉诚先生对汕头大学(包括长江商学院)的捐款,截至2010年6月约36亿港元,预计在未来8年将再捐资约20亿港元。
先行先试为全国高校之先
与特区改革开放同行的汕头大学,一直以来围绕“有志、有识、有恒、有为”的育人目标,坚持以学生为本进行大学管理体制的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经济特区一起探索中国富强之路和高等教育改革突破之路。
从建校初期开始,汕头大学便得到中央、省市领导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1986年6月20日,邓小平在京会见李嘉诚先生时指出“汕头大学要办得更加开放一些,逐步办成国家重点大学”。为加快汕头大学的发展,国家教委“特事特办”。
1987年汕头大学校董会的成立有着里程碑的意义,校董会大胆借鉴国外高校董事会的模式,协助汕头市政府对汕头大学的建设和发展,开展积极的实质性的工作。除了校董会,还实行了教授年薪制,并聘请一位外籍执行校长。
2002年起,该校全面启动以国际化为导向的改革工程,聘请外籍人才担任执行校长、副校长、院长等职务,在课程、教学、资源管理及人事制度上展开全方位改革,被曾经分管中国科教事业多年的中国国务院前副总理李岚清评为“中国高校改革的试验田”。
近年来,汕头大学遵循“国际化”的办学理念,在全国高校中首先推行全方位学分制建设、学生英语能力提升计划、住宿学院等一系列改革措施。汕头大学推行的春夏秋三学期制改革、工科国际化CDIO教学改革、通识教育改革、成立朋辈互助服务机构等,均领全国风气之先。其中,取消传统的“学年学分制”,建立弹性学分制度,即:汕头大学本科学生可在3至8年内完成本科学业,相对于传统的“学年学分制”,弹性学分制度用学分代替学年,以取得一定的学分和平均学分作为学生毕业和获得学位的标准。
在李嘉诚基金会的支持下,汕头大学成为中国大陆为数极少的全部由学校出资支持学生到境外交流学习的大学之一。目前,该校与美国、英国、法国、日本、俄罗斯、澳大利亚、德国等多个国家的近20所大学建立了密切的学术交流合作关系,制订并实施了本科生、研究生交流计划。
打破以往国内高校以专业院系、年级为单位的传统住宿管理模式,汕头大学先试先行,通过试行“住宿学院制”安排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混合住宿,打破了多年来中国国内高校以专业系别、年级为单位的学生住宿制度,促进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之间的交流,从而使人文、科学不同学科间有更多的交流积累。
创立现代化高等学府
比起许多历史名校,汕头大学是所年轻的高校,然而经过29年的建设与发展、改革与创新,汕头大学在多个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目前,汕头大学学科建设已取得了跨越式发展,硕士点由立项最初的8个发展到现在的62个,博士点从立项发展到现在的7个;一批学科被评为国家和广东省重点学科。
众多汕头大学学子有机会感受到“非一般”的学习经历:环游世界的“海上学府”课程、到美国采访报道总统大选、免费观看奥运会开幕式和20场比赛的北京之旅,以及各个学院每年为优秀学生提供的多个境外实习机会等。
据了解,汕头大学现已有国家重点学科1个;设置了“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岗位,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7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广东省重点实验室3个,广东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6个,广东省名牌专业4个;开设七年制本硕连读临床医学专业,形成了从本科生到博士研究生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为汕头特区经济建设服务
长期以来,汕头大学发挥科研和办学优势,与政府、企事业单位合作,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为地方产业升级、文化提升、人才培养、社区服务等方面提供智力支持,为汕头特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轻工装备研究院是该校与汕头市金平区政府共同组建的首批广东省教育部产学研结合研发示范基地,该院联合汕头企业与国内高校,共开展产学研项目23项,对提升粤东轻工机械行业的技术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汕头大学医学院下属共有5所附属医院,目前已对社会开放病床超过2500张,近3年来累计诊疗病人近400万人次,是粤东地区最大的医疗服务机构。
此外,汕头大学还借鉴国际新兴的“服务学习”理念,在国内高校率先推行服务学习模式,促使学生将学习由课堂扩展到社区,与社区服务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综合服务才能。已举行两届的“福泽互传”服务学习行动旨在为潮汕地区的妇幼、病患、贫困及残疾人群提供帮助和服务,并使参与者获得不同寻常的学习机会。
跟随汕头特区新一轮改革创新,同特区一起成长的汕头大学将继续站在高等教育改革的前列,致力于为中国开辟“不一样的办学道路”,为学生提供“不一样的学习经验”,为社会奉献“不一样的感动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