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最富的地方在广东,最穷的地方也在广东。省委书记汪洋的这句话,是广东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生动写照。
贫富差距大,贫困人口多,已经成为广东之痛,这个痛越来越成为广东经济发展的软肋和短板,制约着我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结合广东实际,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是解决好区域协调发展问题”,汪洋强调。
专家认为,为了解决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面临转型的广东率先在全国提出了产业转移并在实践中不断推进,而近年来广东省委省政府实施的“双转移”更让这一举措在解决区域协调发展问题中起到了关键作用,而以“规划到户责任到人”的“双到”扶贫和产业扶贫等政策实施表明,我省正以“复合驱动”模式助推区域协调发展。
粤东西北成增长新亮点
在珠三角取得卓越成绩的同时,粤东西北地区发展也得到了提速。粤东、粤西和山区五市生产总值增幅分别比全省平均水平高2.6、0.9和11.5个百分点。粤东和山区五市人均GDP增速分别比珠三角高2.2个百分点和0.5个百分点,粤西与珠三角持平。
不久前,“区域协调”再一次吸引了人们的眼光。在今年前三季度广东各地经济运行排行榜上,河源市再创佳绩,在连续两年快速发展的基础上,经济又上了新台阶。据了解,今年河源GDP增长13.5%,工业总产值增28%,财政收入增24.3%,外贸出口增21%,超额完成了今年任务和“十一五”目标。河源曾经是广东欠发达地区的缩影,而今,它的崛起又成为广东区域协调整体成效的标志。
实际上,几个珠三角边缘山区市无不呈现出这种迅猛发展之势。清远,这个曾经的发展“寒极”,去年以18.3%的经济增速第三度摘得广东GDP增速桂冠。仅去年的重点项目庆典暨投资推介会上,就有总投资额逾500亿元的221个重点项目剪彩、奠基和签约。
其实,这两年,广东“东西北”地区迎头赶超、后来居上的证据,不胜枚举。
今年10月,时任广东省财政厅长的刘昆在向省人大汇报工作时说,近年来,广东省区域发展实现了新突破,珠三角与欠发达地区差距正在缩小。其中,珠三角地区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2009年珠三角实现生产总值32105.88亿元,突破3万亿元,同比增长9.4%,整体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人均GDP达到67321元,折合9855.2美元,接近1万美元大关,同比增长9%,仅比GDP增幅低0.4个百分点。
在珠三角取得卓越成绩的同时,粤东西北地区发展也得到了提速。粤东、粤西和山区五市生产总值增幅分别比全省平均水平高2.6、0.9和11.5个百分点。粤东和山区人均GDP增速分别比珠三角高2.2个百分点和0.5个百分点,粤西与珠三角持平。
如今,后发快跑的“东西北”部已然成为广东发展的新亮点。这些亮点的背后,是广东省委、省政府推行区域协调战略的决心和大手笔。
转移园成协调发展纽带
截至去年三季度末,全省34个省产业转移园已累计吸引各类企业签订正式投资协议项目1910个,项目数是2007年底的4倍,协议总投资达到4041亿元,是2007年底的9倍;在建及建成项目1554个,投资额约2340亿元,其中建成项目1104个,投资额约1074亿元,建成项目投资额是2007年底的20倍。
近年来,广东在“双转移”政策的推动下,珠三角一些产业已转移到了欠发达地区,山区市正是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而形成了一批有较大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带动了地方经济发展,提高了区域竞争力。
近年来,珠三角手机产业通过转移很大部分已集聚于河源,连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吴敬琏去当地考察后都感叹:了不起!在广东偏远的山区居然还有一个从设计、生产到研究、检测的完整先进的手机产业集群。
目前,在中山(河源)产业转移工业园电子通讯业的主导产业渐成规模,现已引进手机及其配件企业86家,去年手机产量已达3000万部,比上年增长近一倍,一跃成为手机生产大市。该手机基地被认定为广东省手机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今年深圳中兴通讯投资100个亿的研发生产基地已在河源破土动工。
同样,以“龙记”为龙头的模具机械制造产业在河源也形成了规模,去年模具产品产值达35亿元,增长28%,销量居世界第一。
投资200亿元的汉能太阳能电池项目,投资60多亿元的元恒豪光伏项目,投资4亿元的国华太阳能地面电站等项目全面动工,在河源,一个亚洲最大的太阳能光伏产业基地正呼之欲出。
中山(肇庆大旺)产业转移园,也成为广东省吸收外资重点工业园区和广东省山区吸收外资示范区,截至去年入园企业达400多家,其中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企业324家,占入园企业的80%,连续3年位居全省省级开发区首位,累计吸收外资达60亿美元。作为大旺核心园区的中山(肇庆大旺)产业转移园,在肇庆、中山两市的强力推动下,吸引了韩国现代、韩国SK、美国爱龙威、日本东洋铝业、中国国电、亚洲铝业、碧桂园等一大批国内外知名品牌企业入园建设,初步形成规划管理科学、基础设施完善、主导产业突出、生态保护良好、带动辐射能力强的大型园区。
据了解,今年前三季度,全省34个产业转移工业园内企业实现产值1196.74亿元、税收70.68亿元,与上年相比分别增长112.81%和67.42%,分别是2007年全年的18倍和16倍。
截至去年三季度末,全省34个省产业转移园已累计吸引各类企业签订正式投资协议项目1910个,项目数是2007年底的4倍,协议总投资达到4041亿元,是2007年底的9倍;在建及建成项目1554个,投资额约2340亿元,其中建成项目1104个,投资额约1074亿元,建成项目投资额是2007年底的20倍。
“不只是要看如何能让‘珠三角’健康发展,而且要看能否实现协调发展、共同富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说,这意味着,成效显著的产业转移已让作为广东四大经济发展战略之一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正在实施中走上快车道。
两年转移就业363万人
来自省人力资源和劳动保障厅的信息表明,2008年5月至2010年9月底,全省共培训农村劳动力203.8万人,转移就业362.8万人,近17万户贫困家庭通过劳动力转移实现脱贫。据省扶贫办统计,自扶贫开发“双到”实施以来,全省组织农民参加各种专业技能培训共455837万人(次),劳务输出158094万人。
据悉,去年7月茂名与中山在中山板芙镇共建首家省级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转移就业基地,到今年9月该基地共培训转移了农村劳动力近3000人。与此同时,湛江在珠三角地区建立89个就业接收基地,转移农村劳动力近2万人。
在梅州,从2009年开始,通过实施劳动力的培训转移,一批劳务品牌正在形成,并为当地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梅州市副市长叶胜坤告诉记者,自“双转移”战略实施以来,全市共培训农村劳动力28万人,实现转移就业38万人,全社会非农就业比重提高到63%,农民年人均收入由2007年的4837元提高到2009年的5400元。他说,梅州老百姓非常感谢“双转移”,因为这项政策为他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来自省人力资源和劳动保障厅的信息表明,2008年5月至2010年9月底,全省共培训农村劳动力203.8万人,转移就业362.8万人,近17万户贫困家庭通过劳动力转移实现脱贫。
2009年至今,广东在实施劳动力转移的同时,一场“规划到户、责任到人”的扶贫攻坚战在广东打响!全省数千个机关、企事业单位被动员起来,对口帮扶3409个贫困村,实行定点清除贫困,缩小区域发展与贫富差距的鸿沟。而随着“劳动力和产业转移”在我省全面推进,各贫困农村人口通过培训转移“走出去”,为城市企业提供劳动力,同时因地制宜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形成“双到”和“双转移”兼顾,“双提升”达“双赢”的局面。
目前,我省对45周岁以下、有就业能力和就业意愿的本省农村劳动力提供一次免费职业技能培训,确保每个农村家庭都有一名以上有就业能力的劳动力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实施农民工技能提升培训计划,每年对100万名在岗农民工进行技能等级提升培训。
不久,我省开始实施“双到”扶贫新模式。各帮扶单位组织的着重“造血”的劳动技能培训在各贫困村纷纷开展,并且针对贫困户家庭特点“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如珠海市建立珠海(揭阳)扶贫开发劳动力培训基地,对贫困户劳动力进行“订单式”转移就业培训,效果明显。广州越秀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加强信宜市洪冠镇扶曹村劳动力转移输出力度,实行“培训―就业―跟踪服务”一条龙服务管理模式,为村民传递相关行业就业信息,组织企业到当地举行现场招聘会。
据省扶贫办统计,自扶贫开发“双到”实施以来,全省组织农民参加各种专业技能培训共455837万人(次);劳务输出158094万人,带动了劳动力素质整体提升和贫困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
30亿元善款为扶贫补血
在今年首届“广东扶贫济困日”活动上,社会各界为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募集善款30亿元。其中现场捐款2亿元碧桂园公司,将把5000万元定向用于清远西牛镇花塘(树山)村扶贫,开启了企业对口帮扶贫困村的“双到”扶贫新模式。
除了转移劳动力,我省在“双到”工作中实施“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的“靶向疗法”,因地制宜,通过在产业转移过程中实施产业扶贫,从贫困村实际出发,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带动作用,积极发展特色种养业项目,有效增加了农民收入,也带动了贫困村经济的发展。
广州把扶贫开发与促进地方产业发展相结合,与推动“双转移”工作相结合,以扶持梅州主导产业发展为着力点,发动企业进入,因地制宜,通过种养试验和技术培训,带动当地贫困村农业向产业化方向发展。同时广州(梅州)产业转移工业园,创新产业转移园的发展和管理模式,珠啤、广汽(强华)等名企纷纷落户,既降低了企业生产成本,又开拓了新市场,促进梅州产业集群集聚发展。
珠三角做研发、销售,贫困地区做生产养殖基地,类似的例子比比皆是。通过珠三角产业转移,带动次发达地区产业素质整体提升,使东西北部成为珠三角产业协作配套基地。目前,省内区域间的对口帮扶、互利合作不断加强。珠三角与东西两翼和山区已共建的一个个省产业转移工业园已经效益显现。
深圳、珠海等市组织引进厂商和零售商家到对口扶贫市投资合作,发展农业加工业,建立特色农产品销售渠道和集散基地。
展望未来,随着扶贫开发建档立卡记录在案、考核问责等一项项长效机制的建立,“双到”和“双转移”紧密结合的这种行之有效的模式可望延续下去。目前,《广东省扶贫开发“双到”工作考评办法》已经列入以下内容:“有意愿的贫困户劳动力实现培训转移就业;从事农业生产的贫困户劳动力享有免费培训种养技能至少2次以上,扶持的种养项目达商品率85%以上,收入稳定;有意愿的贫困户家庭初、高中毕业的子女免费进入技(职)校培训。”考评结果将作为帮扶单位、领导干部实施奖惩甚至问责的根据,从而形成执行的自觉动力。
更为可喜的是,越来越多的企业、慈善家等社会力量加入到扶贫开发的队伍中,为扶贫“双到”增添了新鲜血液。在去年首届“广东扶贫济困日”活动上,社会各界为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募集善款30亿元。其中现场捐款2亿元碧桂园公司,将把5000万元定向用于清远西牛镇花塘(树山)村扶贫,开启了企业对口帮扶贫困村的“双到”扶贫新模式
专家点评
协调发展推动粤东西北崛起
华南农业大学教授罗明中说,经过金融风暴的冲击,广东经济更显示活力,珠三角仍是释放最大能量的核心地带,粤东西北顽强崛起,势不可挡,后发优势更为明显。这些成绩的取得都得益于近年来“双转移”、对口扶贫和产业扶贫政策的实施。
在罗明忠教授看来,“双转移”战略对广东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首次站在战略的高度将广东发达的珠三角与欠发达地区统筹考虑,统一谋划,即使处在金融风暴的“风暴眼”中,也使广东成了一局被全面盘活的棋。
他说,珠三角产业转移,欠发达地区首先受益,可以说“双转移”成了欠发达地区经济增长的加速器。“双转移”战略实施以来,粤东西北地区GDP增长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各山区市县财政收入增长速度都超过全省平均速度。珠三角和东西北的距离越来越小。
确实,广东在“双转移”政策的推动下,珠三角一些产业已转移到了欠发达地区,山区正是由于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形成了一批有较大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带动了地方经济发展,提高了区域竞争力。据了解,在实施“双转移”的过程中,珠三角一批企业转移到山区,壮大一批产业集群,如今在我省粤东西北已形成了产业集聚。例如,河源就逐步形成了以手机、模具、钟表、电子电器等为主导产业的产业集群。
罗明忠教授认为,珠三角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向东西北转移的同时,东西北的较高素质劳动力,一方面向当地二、三产业转移,另一方面向珠三角地区转移。不仅为欠发达地区带来了产业集聚的机遇,也为珠三角的发展开拓了新的空间,有力地促进了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华南师范大学人力资源研究所所长谌新民也表示,广东劳动力转移政策实施,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经过培训成为产业工人,不仅为珠三角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人力资源而且还使众多的贫困家庭脱贫致富。他认为,这项措施使我省人力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开发,劳动力整体素质得到提升,就业结构得到优化,加快了农村劳动力区域间就业步伐,也解决了农民长期增收难的问题。
他说,“培训一人,脱贫一户;就业一人,带动一户”的扶贫新路,不仅成为我省不少贫困村劳动力转移和“双到”工作的亮点,也成为欠发达地区农民的脱贫之路。
“这是广东将‘双转移’和‘双到’有机结合的显著效果”,谌新民指出,推进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是缩小地区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有效途径。而我省的贫困村主要集中在粤东西北山区,推进这项工作,有利于充分发挥珠三角地区辐射带动作用,发挥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的比较优势,实现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较快提高全省人均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水平,整体提升城乡居民生活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