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最初和潮汕的关系,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初的1915年左右。
当时,鲁迅应教育部长蔡元培的邀请,在北京大学任教。期间,结识了北京大学女生许广平。和许多青年学生一样,许广平对这位才华横溢的导师和兄长充满着由衷的敬佩和爱戴。
许广平以及许氏家族的祖籍,原在潮汕,其叔祖许应,字德昌,号筠庵,于清代同治年间中了进士,钦点 翰林院庶吉士,官至礼部尚书、闽浙总督。
鲁迅很快和许广平进入初恋阶段。当时,鲁迅还只是一个进化论者、个性主义者、经济上比较拮据,许广平曾在生活上接济过他。鲁迅不好意思接受,许广平便说:“我的叔祖父曾在你们那里做大官(指许应)我不过是把从你们浙江人那里拿来的钱还给浙江人罢了。”
鲁迅和许广平结婚以后,于1927年底定居于上海,开始了一生中最光辉的战斗历程。1931年3月2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在上海成立,鲁迅是筹备人和领导人之一。
当时,潮汕妇女运动的先驱蔡楚吟奉组织指派,从潮汕来到上海,从事地下革命工作。蔡楚吟因结识了许广平,经常到鲁迅夫妇家中做客。每次蔡楚吟到来,许广平都热情接待,并冲泡潮汕特有工夫茶,边品茶,边闲谈。
两人谈至高兴之处,竟情不自禁地讲起了潮州话。许广平的潮州话虽然生硬,但能听能说。有时鲁迅走进来,听了很久也听不懂,觉得奇怪,便问:“你们在讲什么话呀?”许广平告诉他:“我们是在用潮州话交谈。我的许氏祖籍就是潮州,至少我可以算半个潮州人!”
“她的体质是弱的,也并不美丽。”这是鲁迅对潮汕籍著名女作家冯铿(岭梅)的褒赞和评价,可见他对这位早凋的“左联”女作家的非同一般的眼光。
1907年,冯铿出生在潮州一个原籍杭州、后家道中落的小盐官家庭。14岁时,冯铿进入汕头友联中学读书,成为著名的文学社团“友中月刊社”的骨干,并开始在汕头《时报》副刊发表文艺作品。《友中月刊》曾寄赠过鲁迅,并得到鲁迅的赞许和鼓励。
1929年2月,冯铿与许美勋从汕头来到上海,从事革命工作。在杜国等人的介绍下,她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在繁忙的革命斗争中,冯铿结识了柔石,两人在随后的革命活动中并肩战斗,相互间的感情与日俱增。经柔石介绍,冯铿开始与鲁迅接触。《鲁迅日记》1929年12月31日记载:“上午寄还岭梅诗稿,”可以肯定这是冯铿在向鲁迅请教文学问题,并由此得到鲁迅的指点和教诲。
1930年3月,冯铿参加了“左联”的成立大会,并分在“左联”工农工作部工作。在紧张而危险的革命活动间隙,她仍笔耕不辍,被誉为“中国新诞生的最出色和最有希望的女作家之一。”5月1日,她完成了参加“左联”以后的力作《重新起来》。在参加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以后,又创作了以苏区为题材的《小阿强》和《红的日记》。9月17日,在庆祝鲁迅五十寿辰纪念会上,冯铿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说。
1931年1月17日,冯铿和柔石、李伟森、胡也频、殷夫等五位“左联”成员被国民党逮捕。2月7日期间,冯铿和何孟雄、林育南、李求实等二十四位中国共产党干部和优秀作家,被国民党反动派秘密杀害于上海近郊的龙华镇。由于国民党反动派严密封锁消息,当时上海的报纸都没有报载这件事。
1933年2月,鲁迅怀着悲愤的心情,写了著名的《为了忘却的纪念》一文,沉痛悼念两年前遇难的曾和自己并肩在文化战线上作战的战友和学生。
在《为了忘却的纪念》中,鲁迅还怀着沉痛,深沉地回忆着和冯铿这位才华横溢的“潮汕才女”的交往和非凡的情谊:
“其时他(指柔石,引者注)曾经带了一位朋友来访我,那就是冯铿女士。谈了一些天,我对于她终于很隔膜,我疑心她有点罗曼谛克,急于事功;我又疑心柔石的近来要做大部的小说,是发源于她的主张的。但我又疑心我自己,也许是柔石的先前的斩钉截铁的回答,正中了我那其实是偷懒的主张的伤疤,所以不自觉地迁怒到她身上去了。——我其实也并不比我所怕见的神经过敏而自尊的文学青年高明。”
鲁迅从事文学活动近三十年。早年,他曾在广州、厦门教书,与潮汕人早有接触,从而产生了对潮汕风俗文化的浓厚兴趣。对潮州工夫茶,鲁迅尤为情有独钟。
在多年的生活和文学创作之余,鲁迅时常亲手仿效泡潮州工夫茶,深得此中三味。1957年,周作人在《关于鲁迅二、三事》中,曾较为详尽地描述着鲁迅泡工夫茶时的情景:“鲁迅在写作时,习惯要随时喝茶,又要开水。所以他的房里,与别人不同,就是三伏天,也还要火炉:这是一个炭钵,外有方形木匣,炭中放着铁三角架,以便安放开水壶。茶壶照例只是急须,与潮人喝工夫茶相仿,泡一壶茶只可以二、三个人各为一杯罢了。因此屡次加水,不久淡了,便需更换新茶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