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档案局公布,将「侨批档案」列入《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并准备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世界记忆名录」。侨批作为中外交流史上的一部「信史」,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被国际汉学大师饶宗颐赞誉为海邦剩馥、媲美徽学。
据《南方日报》报道,潮汕地区最后的侨批员,已经87岁和92岁高龄的潘得勤、庄雪卿听到侨批将申报联合国科教文「世界记忆名录」时,露出了由衷的笑容。
从1994年开始,作为民间机构的汕头市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便开始着手潮汕侨批的收集、整理、展出和研究出版等工作。2007年,汕头市激活了「潮汕侨批」申报国家档案文献遗产的工作,广东省档案局考虑到广东侨乡类似文献还有五邑银信和客家侨批,于是决定将三者打包,最后申报项目变成了「侨批档案」,并增加了闽南部分地区的侨批。
而令潮汕地区的侨批爱好者和研究者高兴的是,关注侨批的已远不是他们这些圈内人,国际上很多专家对这些区域性民俗史料也投注了极大的热情。就在记者采访的前几天,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才刚刚收到泰国泰中学会会长洪林和丈夫黎道刚两位学者整理、编辑的《泰国侨批业资料荟萃》书稿,将由该中心筹划出版。
「这部书稿是洪林他们花了2年多时间,从尘封多年的泰国报刊上淘出来的资料,非常宝贵,约有四五百页。」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理事长王炜中评价说。像洪林这样的国外专家还有不少,目前,新加坡、日本、马来西亚、泰国等国均有不少学者对侨批研究兴趣很大,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的文献资料免费对他们开放,这种交流大有裨益。
新加坡的李志贤、香港的马楚坚、郭伟创和台湾的陈英荀、吴贤俊等学者都与该中心有过交流,捐献过自己手中的文献。泰国著名集邮家许茂春为了十几封侨批,而不惜花20余万美元购下整部《荷属东印度群岛实寄封》邮集。最近,又以33万元人民币的价格在上海拍卖会上拍得汕头解放时的侨批回批总包封。
「侨批原本就是跨国交流的产物,文献保护和研究要打破市界、国界、洲界,划分区域会被笑掉大牙。」王炜中告诉记者。
记者在汕头侨批文物馆了解到,目前收集到的侨批有10万多封,其中,大约有4万多封侨批原件和6万多封扫描件,寄批地有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越南、香港、印尼等,亚洲地区仅缺老挝,这是本次「申遗」的主体资料。据介绍,目前世界上最成体系研究和保存侨批的仅此一处,不但建有侨批馆,还出版一本学术刊物《侨批文化》,资料也最多,并已召开了三次国际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