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海元在工作室中制作朱泥手拉坯壶。
飞转的圆盘上,一团湿软的朱泥旋成圆柱形,随着一双巧手的按压,又渐渐变成空心圆筒,而后,手指轻抚摩挲,圆筒被塑出柔顺的曲线,片刻间,一把“身姿丰腴”的手拉坯壶便在人们眼前“诞生”。这是前天记者在潮州市工艺美术大师章海元工作室中看到的精彩一幕。章海元的壶艺表演,令在场观众意犹未尽,他们连连追问着制壶的诀窍。这些年,章海元就是这样,以“秀”壶艺的独特方式,让很多人迷上了潮州朱泥手拉坯壶,迷上了潮文化。
一坨朱泥秀绝活
今年37岁的章海元,是枫溪手拉坯壶老字号“老安顺”的第五代传人。章海元有“壶艺魔术大师”的美誉,他与父亲章燕明联合创作的《鱼乐图》、《祝寿壶》和《西施竞艳十全壶》,被国务院紫光阁收藏,《圆》、《长虹贯岳》等被中国美术馆收藏,作品在全国多次获奖,被专家称为最具文化内涵和生命力的壶艺作品。
章海元的工作室地处偏僻的枫溪西塘村,但酒香不怕巷子深,许多海内外游客都不惜千里迢迢寻来,只为能近距离赏玩他的作品。章海元的朱泥手拉坯壶是用潮州本地的朱泥制成,坯薄、身小、耳细、口秀,宛如纤细灵巧的少女,而且色泽红润甜美,叩击时声音清脆动听,造型更是千变万化,执拿把玩者无不万分疼爱呵护有加。然而,光是欣赏一个个成品,游客们远远不过瘾,他们还想知道,这一坨坨外形笨拙朴素的朱泥,究竟是如何一步步变化出环肥燕瘦的美态,成为惊艳世人的“国色天香”。有的游客更想体验一下拉坯制壶的滋味,而章海元也乐意让他们动手尝试。
然而,圆盘上旋转的朱泥一到了游客的手里,就总是东倒西歪,尽管游客费了好大一番工夫,朱泥就是不肯乖乖“就范”,始终成不了壶的模样,“做壶真需要好功夫!不是亲眼看、亲手做,真难想像艺人本领有多高!”
一个转盘走四方
走出小小的工作室,章海元进入了更加广阔的表演舞台。每一次,他都带上心爱的转盘,在各个重要场合登台献艺。
那是2008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汪洋来到中国瓷都陈列馆参观,一进门便对章海元的壶艺表演“着了迷”,看得兴起时,汪洋书记还蹲下身子,一边认真观看拉坯的过程一边跟章海元聊起天来——
“你做这一行多少年了?”
“20多年了。”
“你才多大?就学了20多年?!”汪洋书记十分惊讶。
就在对话间,章海元还做出了一个漂亮的小壶盖,汪洋书记特意拿起一根竹片量了量壶盖的大小,发现和壶口正好一致,兴奋地连连称赞“好手艺!”章海元说,汪洋书记临走前的叮嘱,他一直牢记在心,“书记鼓励我继续努力,将来做国家级工艺大师,将家族手艺发扬光大。”
早在2004年,章海元就曾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李铁映献上拉坯表演。一年后,他又与父亲远赴澳门,在潮州陶瓷博览会现场制作手拉坯壶,当时,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何厚铧观看了表演的全过程并报以热烈的掌声。像这样令人难忘的场合,在章海元的经历中还有很多很多……
一片冰心在泥壶
举手间将泥坯制成工艺品,看似轻松,实非易事。章海元的一手绝活,源自27年的学习积累。从10岁起,他便终日与朱泥手拉坯壶“耳鬓厮磨”,倾注下一片痴情。中学毕业后,他就从父亲手中接过了家族制壶事业的薪火。
回忆起童年学习制壶的时光,章海元笑称,“那时候简直入了迷。”每天十几个钟头,他一心扑在制壶上,老是忘记吃饭,每天晚上捣鼓到12点多才肯上床歇息。他还经常挖空心思设计新的造型,有时夜里突然来了灵感,便兴奋地一骨碌溜下床,亮起灯火埋头制作。
章海元说,和粗朴厚实的宜兴紫砂壶相比,潮州朱泥壶娇小薄细,制作难度大,烧制成功率又低,要做一把好壶实在不易,然而,只要做出来的壶有一点瑕疵,他都会毫不犹豫重新打造。曾经,为了制作《2008北京奥运壶》,章海元耗尽心力,但从不放弃,一把不完美,再做一把,一把烧制失败,再做一次,等到成功之时,前前后后竟烧制了12次,烧坏的样品就近200个……
谈起潮州朱泥手拉坯壶的未来,章海元充满希望。他说,近10年来,潮州朱泥手拉坯壶“备受宠爱”,国内还掀起了收藏热潮,加上和早已闻名遐迩的潮州工夫茶“双剑合璧”,将以更强劲的生命力向前发展。章海元表示,他愿当一个“秀”壶艺的人,让更多的人通过潮州朱泥手拉坯壶了解潮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