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俗称为“鬼节”或“盂兰节”的“盂兰胜会”,3日获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传统文化风俗顿时被“点石为金”,但同时也引发传统风俗传承的问题。
香港潮属社团总会永远名誉主席马介璋受访时表示,希望“盂兰胜会”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是一个起步,今后可以藉着这个殊荣,大力宣传“盂兰胜会”的集体回忆,更唤起年轻人关注“盂兰胜会”,将这个甚具特色的文化风俗,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每年农历7月份,香港各区都有“盂兰胜会”举行,主要是祭祀祖先及阴曹无祀孤鬼。当中数铜锣湾潮州公和堂、长沙湾、九龙城、牛头角等地方的“盂兰胜会”最为大型与热闹。神功戏与诵经声此起彼落,路边烧衣纸与福物竞拍等场面,更是闹热烈无比。然而,在香港新一代潮州人眼中,这些节庆都是上一辈的事情,若非嫌老套不肯陪同老人家前往,就是觉得新奇有趣,把胜会当作嘉年华看待,两者皆对个中的意义不甚了了。
香港中文大学文化及宗教研究系游子安教授指出,“盂兰胜会”其实蕴含丰富的潮州民俗特色,充分反映潮州人的天地人观、家庭观念与传统工艺及艺术,是了解潮州文化的好材料。他认为,香港作为“盂兰胜会”的重地之一,不但具备高度完整性与延续条件,更渗有本土特色,为保育这项传统民俗特色,提供了优厚条件。
但马介璋指出,虽然“盂兰胜会”历史悠久,意义非凡,但一直只被视为民间文化活动,所以今次便要积极争取国家的重视,注册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几年前,时任香港潮属社团总会主席的马介璋联同会内多位骨干成员认定,每年举办的“盂兰胜会”甚具特色,而且习俗已经深入民心,成为中国社会上重要的文化遗产,于是建议向国家申报,将“盂兰胜会”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致力保护“盂兰胜会”的文化资源。
马介璋坦言,申报过程难度很高,足足筹备了3年之多。“我们经过多年的努力,汇聚了各方专家、历史学者的研究,将‘盂兰胜会’的历史、文化、特色、演变、价值等纪录下来,然后交予香港特区政府,他们也认为‘盂兰胜会’甚有文化价值,相当值得呈交予国家文化部研究。”
经过香港特区政府的专家小组审批,再报国家文化部的专家小组审批,“盂兰胜会”最终获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香港潮属社团总会现任主席许学之对此感到惊喜万分。
许学之受访时坦言,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很担心有个别团体未能在固有场地举办“盂兰胜会”,若要迁往别处,又或暂停举行,便会令风俗失去原来特色。如今“盂兰胜会”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其保存价值更大,他相信有助将这风俗文化导入正轨,吸引更多外国游客来港观赏,为香港的旅游业作出贡献。
许学之深信,只要让更多人认识“盂兰胜会”,抛开“鬼鬼怪怪”的眼光,明白“盂兰”的真正意义重大而深远,便一定可以世代相传下去。
虽然“盂兰胜会”这个风俗是由潮州人带进香港,但马介璋认为,在香港,无论任何族群人仕,广府人也好,福建人也好,每到农历7月,不少街坊都会在路边烧衣纸,祈求家宅平安,所以今次“盂兰胜会”被国家肯定,绝对不仅是潮州人的事,更是中国人的事,香港人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