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热点新闻 >> 正文

“大交通大融入”提升汕尾后发优势

    来源:南方日报    作者:     2014-09-10     浏览:

  • 字体:

    巨大的品清湖如同一面镜子,一座城市绕湖而建,这即是“水在城中、城在山边、显山露水”的美丽之城汕尾。

  汕尾地处粤东地区的“桥头堡”,无论在地理位置还是区域角色上都具有特别的意义。继成功“砍尾”之后,“十二五”期间汕尾有什么新的部署?未来汕尾将以什么样的路径发展?日前,南方日报社社长杨兴锋率队走进汕尾,对汕尾市委书记戎铁文进行了深入的独家专访。

  抢发展“十二五”经济增长或超预期

  “汕尾是珠三角东大门的工业发展‘优质之地’,也是珠江东岸地区产业转移、腾笼换鸟的‘优选空间’。时至去年,汕尾第二产业的比重只有46.5%,工业发展的空间依然很大。”

  南方日报:“十一五”期间,汕尾GDP年均增速高于全省4.9个百分点,差距缩小非常快。“十二五”期间,地处粤东地区“桥头堡”的汕尾对自己的角色定位是什么?在经济战略上有什么新的部署?

  戎铁文:古语说得好,“法乎上,得其中;法乎中,得其下”。针对省委书记汪洋对汕尾提出的争当全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排头兵”的定位,汕尾拿出排头兵的精神,找准切入点,确保在发展速度、转变方式、区域合作、宜居建设等方面走在全省欠发达地区的前列。

  长期以来,汕尾经济发展速度一直落后于全省平均水平,但截至2010年,汕尾已经连续第七个年头速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十二五”期间,汕尾的发展将进一步加快,我们自己的规划是GDP年均增长17%,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3%,但我们预判增长速度肯定要超过预期。

  “十二五”期间,汕尾将根据粤东交通区位和资源禀赋的特点,确立全面融入珠三角、积极参与海峡西岸经济区、加快建设粤东地区通往珠三角的桥头堡、努力争当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排头兵的战略定位,力争建设成为广东沿海地区重大产业集聚区、国家级海洋渔业基地、广东省重要电力能源基地和新型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在经济发展道路上,汕尾拥有重点项目、海岸经济和深汕合作的“三大拉力”,这为汕尾“十二五”经济发展提供了保障。此外,汕尾还将构建以电子信息、先进制造、临港工业、海洋生物技术、新能源为重点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以云计算中心为龙头,互联网、物联网、创新产业服务平台为载体的商业模式创新,从而在“十二五”的道路上拼搏赶超。

  南方日报:根据相关规划,汕尾到2015年将实现工业总产值2700亿元,年均增长30%,工业将成为汕尾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具体来看,未来汕尾将如何实现以工业带动经济发展?

  戎铁文:可以说,汕尾是珠三角东大门的工业发展“优质之地”,也是珠江东岸地区产业转移、腾笼换鸟的“优选空间”。时至去年,汕尾第二产业的比重只有46.5%,工业发展的空间依然很大。

  从与紧邻东岸地区如广州、深圳、东莞、惠州的产业关联度来看,汕尾工业化道路的主要方向是电力能源、电子信息、石油化工、先进制造、生物技术等。目前,汕尾将着力打造“五大龙头产业”,即包括电力能源、石化产业、船舶修造、电子信息在内的临港工业,港口物流、深海旅游、现代海洋渔业及海洋文化产业。

  其中,电力能源是“冲在最前面的先锋官”,红海湾四台机组总装机容量达600万千瓦,海丰华润电厂装机容量也是600万千瓦,加上125万千瓦的海上风电、太阳能发电等等,可以预计“十二五”期间,汕尾电力装机将超过1000万千瓦,这意味着500亿元的产值。汕尾的电力结构比较齐全,包括火电、水电、风电、核电、太阳能,以及试验中的潮汐发电,有望成为广东电力能源的重要基地。

  除了电力产业外,年均增速达40%的旅游业,方兴未艾的物流业,都显示出汕尾工业化带动服务业高速发展的势头。从发展阶段来看,汕尾仍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是典型的投资拉动型经济,这意味着汕尾要加快发展,最终要落实到大项目、好项目上来,从而形成工业促进经济的发展格局。

  南方日报:汕尾在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的同时,如何平衡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关系?

  戎铁文: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汕尾不能错失良机,要迎头赶上。而对于传统产业,汕尾不能听之任之,而是要利用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来带动传统优势产业的转型升级。

  汕尾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纺织服装和制鞋、珠宝首饰加工、食品加工、金属制品等传统产业,实现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汕尾充分突出产业的配套链条,推进传统产业由产业链的中间向产业链的上下两端纵向发展,从而提升传统产业的附加值。

  目前,汕尾形成一批区域特色品牌,如“公平服装”、“可塘珠宝”、“碣石圣诞品”、“鹅埠鞋业”、“东海食品”、“甲子五金”,等等,形成一批产业集聚程度较高的中心镇和专业镇,在新兴产业之外添上一道靓丽的色彩。

  促合作从简单协作转为深度融合

  “与以前的各地合作模式完全不同,特别合作区强调责任共担、利益共建,改变了由欠发达地区主导、收益主要由欠发达地区享有的传统模式,收入分配总体采取总量分成的方法,建立了合作双方共享利益机制。”

  南方日报:一直以来,汕尾的交通瓶颈问题都十分突出。未来五年,汕尾的交通状况会有何改善,它将对汕尾起到怎样的作用?

  戎铁文:对于汕尾来说,交通问题一直都是瓶颈问题。以前,汕尾属于“有沿海没码头,毗邻特区却没有高铁”的城市。如果说“十一五”期间汕尾有较大的进步,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与交通问题的解决密切相关。今后,“大交通大融入”的战略将进一步提升汕尾的竞争力。

  “十一五”期间,汕尾投资75亿元用于交通建设,“十二五”计划投资达到300多亿元,用于广州到汕尾、汕尾到龙川铁路的修建,加上厦门至深圳的铁路,届时“K”字形铁路将大京九、珠三角距离进一步拉近了。

  而在公路方面,“十二五”期间汕尾将新增几条高速公路,天津到汕尾、潮州到东莞,加上原有的深汕高速,“H”高速公路格局将给力汕尾的发展。未来几年,汕尾还将建成5个深港区,5个港口,总共32个码头。届时,汕尾往东融入海西经济圈,往西融入珠三角,往南融入海洋经济,往北则融入“大京九”,后发优势十分明显。

  南方日报:深汕特别合作区的成立,获得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目前,这一合作区建设的现状如何?它有哪些创新之处?

  戎铁文:5月21日,深汕特别合作区在广州举行了高规格的授牌仪式,目前,特别合作区成立运行的各项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

  具体来说,建设成效主要体现在合作区的起步区 深圳(汕尾)产业转移工业园的建设上面。到2010年底,工业园已经完成首期启动开发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吸引了中关村(汕尾)科技园、灏芯微电子、信利4.5代AM-OLED、天洋太阳能光伏、中恒药业基地等一大批项目入园。截至去年年底,落实入园项目49个,投资额达563亿元。

  深汕特别合作区的成立,有着“创新发展,先行先试”、“区域合作创新示范区”的特别意义,在园区管理、区域合作发展、财政体制创新等方面出现许多亮点。

  在管理上,形成深圳、汕尾两市政府高层领导小组决策、合作区管委会管理、建设开发公司运营的三层管理架构,甚至还单独设置合作区地税区、国税局及公安局分局等派出机构,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设置内设机构。在利益分配上,两市按照“发展第一、尊重历史、权责对等、互利共赢”的原则,形成有利于合作区较快发展的体制。财政体制则执行“省直管”模式,委托深圳市全权代管,产生的地方税收在扣除省按体制规定的获益部分外,由深圳、汕尾和合作区按一定的比例分成。

  与以前的各地合作模式完全不同,特别合作区强调责任共担、利益共建,改变了由欠发达地区主导、收益主要由欠发达地区享有的传统模式,收入分配总体采取总量分成的方法,建立了合作双方共享利益机制。特别合作区的新模式,由以往简单的“协作”转为深度的“融合”,是区域谋求合作共赢的重大创新成果,完全有可能成为广东区域协调发展探索的新道路。

  “汕尾确实面临资金投入的瓶颈,我们在发展社会民生事业过程中,也善于用改革创新的办法解决困难,创新融资方式,构筑多元的社会建设体系,利用有限的财力建设民生工程,从而共建‘幸福汕尾’。”

  南方日报:目前对于汕尾来说,基础设施不配套、资源配置力弱是造成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原因。要建设“幸福汕尾”,今后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是什么?

  戎铁文:确实如你所说,经济落后、财力薄弱、资源配置不强,再加上原有发展的历史欠账较重,这些都制约了汕尾没法像其他发达地区一样大手笔投入。但我们既集中力量办大事,也均衡力量办小事,按照“量力而行、适度超前”的原则,逐步使汕尾人享受到与珠三角地区相同水平的基本公共服务,实现了经济与民生社会发展同步“砍尾”。最近,按照广东社科院的一项调查结果,汕尾群众幸福指数居全省第七名。

  汕尾向来把民生放在重要位置,2008年1月出台了包括“幸福工程”在内的“八大工程”,今年1月进一步把“幸福”提到战略高度,全面推进十大民生工程,如保障多渠道增加就业、公共教育均等化、完成社会保障体系工程、完善城乡医疗保障,等等。

  比如说教育,前几年汕尾高中毛入学率仅为31%,经过几年的狠抓硬抓,现在到了70%—80%。狠抓教育将是汕尾“十二五”的重头戏,我们启动“名校、名校长、名教师”三名工程,大力发展学前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和中职教育。在机制上,我们除了政府投入的义务教育外,还在汕尾兴办教育园区,调动民营企业的积极性,让“名校”联合“民企”进行办学,引入华南师大附中等“金凤凰”入园,取得十分不错的效果。

  过去我们对民生发展有一个认识误区,认为只有花大钱才能办民生,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并不尽然。我们调查发现,汕尾3万多户贫困户大多由于无手艺、无工具和特殊困难导致贫困,因此我们扶贫的重点是扶手艺、扶工具、扶救济,让他们稳定脱贫。而在贫困县陆河县,我们花了400万元就解决了45岁以上农民新社保问题,惠及人口近10万人,但400万元在固定资产投资方面能干什么呢?修高速公路只能修0.1公里。所以,解决民生问题的关键不是投入多少的问题,而是投入的理念和方法问题。

  当然,作为一个穷市,汕尾确实面临资金投入的瓶颈,我们在发展社会民生事业过程中,也善于用改革创新的办法解决困难,创新融资方式,构筑多元的社会建设体系,利用有限的财力建设民生工程,从而共建“幸福汕尾”。

  • 字体: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潮商在线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最新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