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热点新闻 >> 正文

广东潮青对话韩师学子:潮汕文化如何面对未来

    来源:天下潮商    作者:王至晴 林杰    2014-09-10     浏览:

  • 字体:

    潮汕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一个小分支,既处处蕴含传统文化的精华,又处处彰显区域文化的个性。随着大量潮人走出潮汕平原,移居海内外,潮汕文化也得到了全球性的传播。在中国走进工业化社会的现阶段,包括潮汕文化在内的区域文化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特别是地方方言、地方戏曲、地方传统工艺,从农业文明时代的鼎盛和极致逐渐走向衰落和后继乏人。

    面对这种趋势,传承、推介、弘扬潮汕文化,对于向来具有浓厚家乡情结的潮汕人,特别是对于走出潮汕地区并取得成就的有识之士来说,都自觉地纳为己任并为之不懈努力。不久前,广东潮人海外联谊会青年委员会(简称广东潮青)和韩山师范学院联合主办的“广东潮青对话潮汕学子论坛”,以“潮汕文化如何面对未来”为主题,从潮人的慈善传统、融入潮汕文化的企业管理、潮语、潮剧潮乐、潮汕人的性格特点等方面,探讨如何正确看待区域文化的发展,如何传承和丰富潮汕文化。

    参加论坛发表观点的有潮商杨海洲、柯宗耀、郑楚雄和陈海佳,韩山师范院长林伦伦,著名音乐人陈小奇,他们笑称自己是“资深潮青”或“老潮青”,他们“基于‘潮缘’,基于对潮汕文化的共同理解和共鸣,基于对故土的眷恋和关注”,不忘肩上的责任,通过广东潮青的平台,积极的履行社会责任。

    论坛上,拥有丰富人生经历的“资深潮青”们妙语连珠,见解独到,言语间对潮汕年青一代更是充满关爱和寄予厚望。这让我们想起毛泽东主席的一句话: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正值本期《全球潮商社会责任白皮书》的推出,《天下潮商》编辑部摘取嘉宾们精彩的言论,与读者共享,一起思考潮汕文化如何面对未来。


潮缘凝聚潮青


    于泽翔(韩师学生):杨总裁,您好!广东潮青刚换届不久,作为新一届的主任,您将采取哪些措施来推进潮汕文化的发展呢?

    杨海洲(第六届广东潮青主任、广州无线电集团总裁):广东潮青创立到现在已经有15年。在某种意义上,它是改革开放后的产物,当初的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现在应该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认为本届潮青的定位,就是能够在这个组织内开展积极的工作,把它建设成为一个无形的品牌,做一些有用的工作,投身于伟大的中华民族复兴洪流中去。另一方面,能为潮汕文化的弘扬光大发挥一点作用。我们所有潮青委员,乃至荣誉主任,他们都有自己的一份职业。那么在这个职业之余,基于这种“潮缘”,基于对弘扬潮汕文化共识,表达我们对故土的眷恋和关注。

    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认为在新的环境下最好的办法就是使“广东潮青”的品牌能够不断提升,在早期我们主要是通过一个个具体事件,比如说捐助某所学校、扶助贫困的大学生等等。在那个时候,我们潮青是创新而且领先的。随着社会发展到现在,我们认为更好地弘扬潮汕文化的方式就是包括我们今天这样的活动,这种互动,能把我们所感悟的跟大家关心的问题,做一种交流和碰撞。还有,我们还将评选年度杰出潮青,这是这个组织以前没有做过的,是一种创新。

    于泽翔:我们知道郑楚雄先生是广东潮青创始人之一,到现在您一直关注参与支持广东潮青的工作,是什么让您对这工作一直保持热情并且坚持下去的呢?

    郑楚雄(广东潮青荣誉主任、广州市金誉实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15年了,在整个历史长河来说是非常短暂的,但是在一个人生来说是一个有长度的事情,现在我们已经年过半百了,但是刚才主持人提到这一点我也感触很深,要讲为什么,只有两个字,“情”和“意”。“情”,是我的乡情,我的友情,使我这样做。乡情,因为这里是生我养我的地方,虽然我15岁就离开家乡,但是,不管怎么样我还是很骄傲地说,我是潮州人。第二个是友情,自从创办广东潮青之后,我跟潮青这帮兄弟在一起,说实话,非常快乐。他们对我非常地信任,非常支持,所以使我很有决心,很有兴趣地一直在关注它。关注这个组织的发展,我也希望它这个组织能够继续地走下去。


感恩慈育大爱


    谭琳娜(韩师学生):柯董事长,您好!我们知道您一直热心于公益事业,您是一名优秀的企业家,为什么要将很大一部分精力投身公益事业呢?

    柯宗耀(中经汇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广东省公益事业促进会常务副会长):今天这个话题叫文化,公益也是文化。我第一个要说的是,我觉得潮汕这地区非常有文化。我原来开船,漂洋过海,我感觉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她是不是坚强或者有没有power,看她的文化。你看看潮汕,一种语言,有潮州字典;一种戏曲,有潮剧。这可是了不得的事,还有很多有趣的风俗。

    第二,我觉得潮汕地灵人杰。你看,我们有革命家、领导,现在还健在的,林若老书记,吴南生主席等等,搞经济的有李嘉诚先生,还有在座的杨海洲。陈小奇,大家知道,中国只有一个,你是天上的文曲星。

    第三,文化,她是要传承和叠加的,她没有对立的东西,她需要open。开放以后,就是不停地叠加。我觉得,整个社会的发展,所有的经济活动,所有的政治活动,都是在推动文化的进步。好比说我们家乡,我觉得建设好我们的家乡,就是推动我们的文化进步。

    刚才讲提到我参加了广东省一个公益事业促进会,做了一点贡献,做了一点力所能及的事。那么我为什么要做呢?我觉得你的价值在于你对社会尽了的责任。我们有时候经常是本末倒置,讲工资,讲待遇,讲收入,讲做成的生意,讲这些,这是倒过来的。它是一个结果,真正你要做的是,你去体现你的责任,包括你的企业,任何企业都是对社会提供一种特定的服务和产品的销售。那么,你要做好这种服务,你要去尽心地提供,不能坑蒙拐骗。社会接受了你,你生意就做好了,生意做好做不好是一个结果,工资待遇高不高是一个结果,它不是你追求的目标,关键是你尽职了。尽了责任,它就有回报。

    于泽翔:海内外的潮人建立了很多善堂,许多慈善家和乐善人士做了大量的善事,这充分反映了潮人以善为乐、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优良传统。请问柯董事长,您是如何找到企业发展和公益事业发展的平衡点?如何兼顾两方面呢?

    柯宗耀:我说要做生意,你一定要做慈善。慈善是一种社会回报,我刚才实际上已经解释了,企业家做任何产品都是对社会提供一种服务,社会要接受你,你就得讲市场推广。什么是推广?你做善事,让人家了解你,认可你,认知你,这是社会对你的回报。你一边做善事,一边让社会更多地认识你的服务是有价值的,是有贡献的,我就不用花很多钱给哪个电视台做广告,是不是?如果说,这个善事我不做了,那就不平衡了。对企业家来讲,最有回报的就是做善事。

    谭琳娜:潮汕文化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潮商文化。您好,陈海佳先生,您在经商的过程中觉得潮汕人最大的特点或者说是优势在哪里?

    陈海佳(赛莱拉国际集团总裁):潮汕人的一个优点,从我个人走过的历程来看吧,就是懂得感恩,对自己的家乡,对自己的父母,都非常的有孝心,像我也好几年没有来汕头了,潮州十几年都没有过来,但是我在今年5月份,在潮州建了一个赛莱拉希望家园。我在老家自己读过的学校设奖学金等。用心去回报,这是我们潮汕人的优点,这也是潮汕人能够发达,事业能够有所成就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潮汕人的优点我觉得还是非常多的,我深为自己是一个潮汕人感到自豪,我相信在座的各位年轻人也会这样。因为在我的个人的创业发展过程之中,得到很多前辈的关心和帮助,包括我们潮汕的马娅会长,也是中国化妆行业的一号人物,就是因为老乡的指导帮助,我才少走很多弯路。我们潮青,就像一个大家庭一样,使我感觉到非常温暖。


精细造就成功


    谭琳娜:杨海洲总裁,我们都知道您曾经获得过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而且是北京奥运火炬手,也是广州亚运的火炬手,您旗下有3家上市公司。我想请问一下,您是如何将潮汕文化融入企业管理的?

    杨海洲:企业管理,我讲最主要的就是方法层面的,我是自觉或不自觉地用到一些我们从小受到熏陶的潮汕文化,在战略目标和大方向清晰的前提下,关注细节。这就是精细啊,精细是潮汕文化的特征,我把它分为精心和经营,也即精心策划和关注细节。在战略目标和大方向明确的前提下,细节决定成败。我提出这个观点几年后,才有一本书叫做《细节决定成败》。比如说我们熟知的潮汕工夫茶,实际上喝茶是一种很普通的事情,全国各地都有,但是潮汕人在它的演变过程中把它发展出很多细节。潮汕人操作起来为什么这么熟练流畅,实际上是他们关注细节和训练的结果。

    第二点,潮汕文化整体上偏向于内敛,就是内秀型的。整个社会的节奏很快,虽然说我们不强调张扬,但在很短时间里表现自我,在表达能力这方面是非常重要的。无论你是从事管理还是专业技术,表达能力至关重要。

    在《后生人》这本潮青的杂志上,我在卷首语中提出来一个观点,就是我们一方面要重视保护和继承传统文化,一方面要注入新的内容,实际上我倡导更多地是融入潮流,那是因为文化是不断会自然更新的。文化的选择最终应该来自社会的实践。创新内容的话,就是要淬炼我们原来的文化,加上新的内容。传承与淬炼也是我在管理中提出的观点。最近我们还用了一个词,就是“淬厉”。不是我提的,是用梁启超的,他说“淬厉而增长之”。文化存在有它的特质,但真正来讲,文化应该是淬炼而且是严格筛选,并且接受潮流的检验,最终构成我们新的文化内涵和体系。

    对我影响很深,也是我推广的理念,我把它分为专业精神和职业精神。在座的学子很多对创业话题感兴趣,我个人更提倡培养一种职业精神。所谓的职业精神,是以职业,以生存的方式表现为你对事业的追求。创业大家要看以前的小农经济,小打小闹那样的创业都逐渐被规模化所取代。所以创业之心要有,但职业之心不可无。我用一个成语来表现它,就是“以此为生,精于此道”。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以何为生”,如何“精于此道”。“精”,就是“博大精深”的“精”,就是“精益求精”的“精”,就是“日渐精进”的“精”。如果有这种心理准备,走到职场上会更受欢迎。所以,我更提倡的是,扎下一个根,然后就把它做好,那么创业是另外一种成功模式。换言之,就是“将就业当成创业来努力”,因为创业要面临各种想不到的困难;反过来,就是“将创业当作职业来追求”。这些观点对于在校的、或者即将毕业走入社会的学子来讲,应该是有所启迪的,或者可以共同探讨。

潮语是发展变化的

    谭琳娜:林院长,您好!林院长您自己是从事地方语言研究的,现在全国到处都在推广普通话。许多人似乎都习惯用潮汕话、英语、普通话三种方式杂交叉来交流,这个对潮汕方言来说,生存状况似乎有了一点点危机感啊。在不久的将来,您认为潮汕话会不会成为语言文物呢?

    林伦伦(广东潮青荣誉主任、韩山师范学院院长、教授):不会的。第一,语言是一种交际的工具,只要我们潮汕这个地方的人群需要它来做思维和交际的工具,潮汕方言就会存在。第二,潮汕方言作为一种交际工具,它也会变化,这是语言的本质特点,就是它的社会性。它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潮汕话,我们这代人——资深潮青,已经年过半百的潮青,可以用潮汕话来朗诵古典诗词、古代散文等等,但到了你们这代人就不行了。因为什么?潮汕方言的书面功能已经基本丧失了,但是它作为生活语言的功能还继续存在。没办法,社会在发展,现在都在推广普通话,学校里很难再用潮州话来教大家读格律诗了。所以我在各种场合呼吁小学、幼儿园学点潮州歌谣,中学学点潮汕方言知识,然后再用潮汕方言知识去背诵古诗文,去学什么叫平和仄。我们潮汕方言有八个声调中两个平声正好是古代的平声,其他六个声调正好就是仄声。如果你懂潮汕方言的八声等于你不用学就懂得做古体诗词的平仄。学起诗词格律、写起格律诗来就非常容易。

    潮汕方言作为生活语言,它再存在一两百年都没有问题。但是它的内容、它的词语会变,而且变得很厉害。我奶奶说的某些词语我不说了,我说的词语将来我的孙子也不说了,但是它照样是潮汕话。


留住潮汕文化的根


    谭琳娜:陈小奇老师,您好!您可以说是岭南音乐界的泰斗、是您开创了华语乐坛的岭南风。据我们所知,您的母亲曾担任普宁县文化馆馆长,因此您小时候就和县里的一些文艺人有接触,在您的音乐生涯中,您觉得家乡的文化对您的创作有过什么样的作用或者是影响吗?

    陈小奇(广东潮青荣誉主任、著名音乐人):我的母亲是文化馆的馆长,我的老爹当时是普宁管文教的副书记,那个时候,我在普宁生活的短短的几年时间里,确实接触了很多的潮汕文化艺术。印象最深的是美术方面,当时文化馆里面有个神童,叫庄小尖(广州大学美术系教授),我看过他在那挥毫,他大概大我们几岁吧,当时已经非常出名,叫“美术神童”,让我们仰为天人的那种。还有一个是当时公园里面博物馆馆长,老虎画得很好,我看过。音乐方面当时也就是看潮剧,在流沙的公园旁边有个竹棚戏院,当时普宁的“一枝香”潮剧团经常在那演出,我有空就跟我老爸到那边去看潮剧。实际上当时也看不懂,是觉得还蛮有意思的。

    所以到今天你问我说潮汕的音乐对我有没有影响呢,我相信它肯定有,因为一个人的整个文化审美价值观念都是在小时候形成的。就好像是我们吃东西一样,想我小的时候整天吃白粥咸菜我还天天想吃一样,我们音乐也是一样的,我们小时候听到的东西,包括我们在整个民系的血液里面所积淀下来的那些东西,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一生。后来我在中唱工作的时候也到下面录了很多潮州音乐、潮剧等等,到后来我参加了汕头很多次潮语歌曲的创作,写了很多潮语的流行歌曲。

    我们自己都在寻找艺术的一种根,这个根到底在哪个地方,虽然可能没有办法很明确地告诉你,但是这片土地给我的影响是必然的。而我现在的整个审美取向,虽然我在客家那边生活了13年,在广州生活了30多年,我觉得冥冥之中我还是特别喜欢潮汕文化。潮汕的很典雅的这样一种审美取向,对我的影响特别的深,这个影响很可能就是当年种下的。

    于泽翔:潮汕音乐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浓郁的地方色彩,例如锣鼓乐、弦诗乐、潮阳笛套音乐、庙堂音乐等等,但是据我们所知,例如潮剧、戏乐等面临可能无人继承的现状。制约潮语音乐发展的因素你认为有哪些?如何才能帮助这些音乐延续生命力呢?

    陈小奇:这么说吧,潮剧也好,潮州音乐也好,所面临的问题实际上是在全国来说都一样,所有的地方剧种、地方音乐都面临着和潮剧潮州音乐一样的冲击,这种困境是全国性的,甚至可以说是全球性的。地方戏曲也好,地方音乐也好,都是农业文明时代留下来的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种遗产在农业文明时代已经发展到了巅峰,到了很完美的一个阶段。现在我们进入了工业化社会,甚至进入了后工业化社会,原来的很多东西就面临着新的变革,因为所有人都不像以前,只能在乡下走出门去看这个大戏,看打锣鼓,他有更多的选择:到电影院去,在家里看电视,甚至可以花钱到国外去看一些高端演出。现代人的多元化需求都可以得到满足。

    在这种背景之下,地方戏曲和地方音乐肯定没办法去满足新一代人多元的精神需求,所以必然会面临这么一种考验,到底它还能够生存多久?我的答案是,对于这种地方优秀的音乐和剧种,我想我们的保存和发展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叫古董化保存,就是原汁原味地保留住,包括我们的戏曲。我并不希望我们的戏曲马上全部改成大乐队去伴奏,文革的时候曾经用交响乐队来为戏曲伴奏。我希望这种古董能够回到以前的那个状态,就在一个小戏楼里面把它保存下来,这种东西肯定有它永恒的生命力,它甚至可能会带来很高的票房。你可以卖得很贵,因为这东西非常少,这是“珍稀动物”,你看不到的,这是一种。

    另外一种是,我们把它当成根据地,进行跟我们这个时代相结合的一种时尚化的发展。“文革”时交响乐的伴奏实际上是想走这条路,把它时尚化。今天我们还可以有很多的方式,比如说现在我们可能投巨资来包装潮剧中的一个经典的戏,平时可能一百万或几十万弄一个戏,我花几千万甚至一个亿做一个戏,把整个的舞美,整个的声、光、灯、电等等所有东西,都用最现代化的东西包装出来,那么很可能它也带来很好的经济效益。另一种就是你可以稍微做一些很小的修改,但是先要保住这个根,在这个根的基础之上你再去变它,不行你还可以回来。别把原来的东西全改了,改到最后你想回来都回不来,那个时候我们对自己的祖先那才叫真正的犯罪!


拼搏成就潮汕人


    于泽翔:林院长,您曾在多所大学任教,您觉得潮汕学子跟其他地区的学子的区别是什么?

    林伦伦:潮汕人,就是会读书,爱读书,最后是不得不读书!我们处在省尾国脚的这一小块地方,这里生活着超过2000万人口,也就是说广东省近1/4的人口。我小时候,人民公社的时候每人土地不足四分,现在估计连一分地都没有。土地越来越少,人越来越多,你还能在这里谋生吗?那你只能读书,读书就能出去,所以读书读书再读书!这是一个客观的原因,读书是作为一种很本能的谋生或者改变生活状况、家庭环境的一个办法。李嘉诚先生在汕头大学做过一个报告,就是《知识改变命运》。潮汕人深深地懂得知识改变命运的真理。所以我们潮州话有一个像格言一样的俗语,就是:“生囝唔读书,不如饲大猪。”

    潮汕人读书是有他们的办法的,我们知道韩师在中专时期,学校的老师非常的厉害。现在还健在的95岁高寿的温家宝总理接见过的是谁?大家都知道是我们的饶宗颐教授哦。中国词学泰斗詹安泰教授,也是中山大学中文系的教授,原来也是我们韩师的老师。还有我们这里的学生,大家都知道的陈伟南先生、陈复礼先生、陈其铨先生等等,他们都是很优秀的。去年广东省评上了5位院士,有3位是潮汕人。我认为,潮汕人,别的不说,爱读书,会读书这一点是我们的优秀品质。

    于泽翔:当代社会每年毕业的大学生很多,就业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陈海佳先生您作为招聘方,觉得我们潮汕学子的优势和劣势是什么?我们应当如何改进才能更加符合大公司的人才需求?

    陈海佳:潮汕学生身上有很多的优点,我公司也有很多潮汕的学生,他们的优点我觉得就是说比较谦虚,比较本分,也比较勤奋。另一方面,我觉得不要太过于保守,我感觉潮汕人还是有一点保守,缺乏一种激情,当然也包括我在内。

    潮汕的学生应该有一种志向,修身持家治国平天下。我希望我们在座的大学生能够真正地拥有一个正确的核心价值观。我觉得潮汕的未来应该在年轻人,我是70后,但是70后很快也会过去,未来应该是80后、90后的天下。潮汕人应该有一种新的文化,希望你们能够加入到我们这个平台里边。要说修身,就是自己的能力非常重要。在大学生的时候,要有自己的思想和抱负,有自己远大的理想,不要妄自菲薄。有时候人往往是因为自己给自己设限而没有进步。你要找到自己的一个兴趣,就像我们在座的陈小奇老师他在音乐方面有造就,海洲兄在企业管理方面有造就,林校长则做一个教育家,所以每个人的理想不一样,每个人的优点,每个人的特长也不一样。所以你想着就业,你的事业,你的理想,你的未来应该跟你自己的优点、优势相匹配,做你自己擅长和喜欢的工作,你会更容易取得成功。

    另一方面,就是要脚踏实地地做好工作。我们在广州经常都是晚上9点钟10点钟才下班。吃苦耐劳也是潮汕人的一个优良品德,我希望你们能够继承它。成功没有捷径,唯有练好基本功,靠拼命靠拼搏,这也是潮汕人的一个优良传统。我希望能够在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潮汕人能够有一种更加开放的思维,有一种国际化的眼光,有一种创新的思想。

  • 字体: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潮商在线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最新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