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潮学史话 >> 正文

百载商埠换新颜

    来源:     作者:     2014-09-09     浏览:

  • 字体:

  特区建设三十年 百载商埠换新颜

  弹指一挥间,悠悠三十年。伴随着改革开放号角的吹响,汕头人勇立潮头,自强不息,在机遇和挑战中执着前行,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汕头城市变大变靓了

  回想起汕头经济特区创办之时,汕头还是一个“道路不平、电灯不明、电话不通”的小城市。许多“老汕头”还记得:改革开放初期,在不到10平方公里的建成区中,“四永一升平”和一条外马路便涵盖了汕头市区,各种市政设施十分落后,当时从西堤码头到汕樟路就是最繁忙的交通街区,汕樟路以东就成了郊区,而且很多是土路、沙路。

  30年的改革开放,让汕头变大、变靓了,城市综合实力大增,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宜居城市。从开埠到设立特区前,汕头城区的面积仅有5平方公里。1981年,汕头特区从1.6平方公里起步,10年后便发展到234平方公里。如今,汕头市区道路总长和面积已分别达到1500公里和2655万平方米,为1978年的33.6倍和28.1倍。汕头市道路实现了路路畅通,并且形成东西向的海滨路、中山路、长平路、金砂路、金湖路、黄河路与南北向的汕樟路、金新路、东厦路、金环路、天山路、衡山路、泰山路以及中泰、金泰立交桥等城市主干道,和由机场路、大学路、国道324线潮阳路段、金凤路桥工程等出入口道路组成的纵横交错的路网。让老百姓感到振奋的远不仅是道路增加的变化。近年来,新一届市委、市政府以超前思路和超常措施,大手笔大气魄推进一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如今,驱车行驶在中山东路上,高标准沥青混凝土路面令驾乘者有行云流水般的感觉;海滨路改造工程,满足了滨海休闲观光的需要,更拉近了市民与海的距离;改造一新的机场路成了绿树红花的“迎宾路”、“门面路”……

  而随着龙湖沟引韩冲污工程、龙珠水质净化厂一期技改和二期扩建一阶段工程、澄海区清源水质净化厂一期、雷打石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等多项环保工程竣工投入使用,汕头的水更清、地更绿、天更蓝、城更美了。

  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大跨越

  1991年5月31日,广梅汕铁路全线动工,标志着汕头铁路运输建设的开始,奠定了汕头作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基础地位。

  目前,汕头基础设施建设日臻完善,已形成以海港、空港为中心,高等级公路、铁路为骨架的海陆空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络。广梅汕铁路、深汕高速公路、汕头海湾大桥、礐石大桥、广澳深水港码头、国际集装箱码头、卫星地球站、国际海底光纤电缆主干站等一大批重点建设项目相继建成。汕头机场已成为全国47个重点保障机场之一,可以满足起降波音737—800和波音757等较大型中程客机;候机大楼面积2.3万平方米,停机坪面积7.2万平方米,可同时停放5架波音757和7架波音737客机。吞吐能力为300万人次,货邮吞吐能力6万吨。航线通达国内主要城市及香港、曼谷等地区和东南亚国家。

  汕头特区创办之初,从市区北区到南区要借助轮渡来过海。如今海湾大桥和礐石大桥犹如两条美丽的彩带,早已把南北连贯起来。

  汕头港具有重要的地理位置和较好的建港资源条件,有“维多利亚港第二”的美称。汕头港是交通部确定的全国 25 个沿海主要港口之一,与世界 57 个国家和地区的 268 个港口有货运往来,历来是粤东、闽西南、赣南物资的重要集散地和海上门户,现是全国25个沿海主要港口之一。根据近日颁布的《全国沿海港口布局规划》,汕头港是我国沿海港口5个港口群体中主要港口之一,拥有5000吨级以上泊位38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16个。综合通过能力2621万吨,集装箱吞吐能力58万标箱。近年来,汕头市大力发展港口物流业和海运业,与香港、泰国、日本等地有集装箱定期货运班轮。1996年6月18日,广州海运集团2万吨级巨轮“红旗124号”满载驶入汕头港,从此结束了汕头港没有万吨级泊位和只能进港中级轮船的历史。2010年码头集装箱吞吐量首次超过30万标箱,创下历史最高纪录。2011年,汕头将加快规划建设广澳港区10万吨级码头和10万吨级航道,开工建设广澳港区防波堤和海门煤炭中转基地等项目,为“十二五”期间我市港口实现跨越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特别要为实现亿吨大港发力,将力争新增通过能力5000万吨左右,新增集装箱通过能力约120万标箱左右。港口总通过能力达到8000万吨以上,集装箱达到180万标箱左右。到“十二五”期末,争取全港货物吞吐量达到8000万吨左右,年均递增约17.8%;集装箱吞吐量达到220万标箱左右,年均递增约20%。

  备受关注的厦深高速(4.19,-0.01,-0.24%)铁路预计将于2012年贯通。位于闽粤两省的东南滨海地区的厦深铁路,线路东起厦门西站,西至新深圳站,全线长502公里,途经福建省厦门、漳州和广东省潮州、汕头、普宁、汕尾、惠州、深圳等8市。其中广东段全长356.4公里,途经饶平、澄海(隆都)、潮州沙溪、潮阳谷饶、普宁,主线在汕头境内约25.3公里。预计,这条设计速度200公里/小时,并预留约250公里/小时提速空间的铁路打通后,汕头到广州时间不到两个小时,这为推动汕头市交通建设,进一步推动汕头侨乡具有更好的招商引资环境,为加快经济发展,建设幸福汕头,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近来,汕头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设幸福汕头、文化强市”的城市发展战略,并以更宏伟的气魄,更高的起点规划建设汕头内海湾“一湾两岸”和“珠港新城”,从而促使全市一大批交通、能源、市政、环保、水利、民生、现代服务业等基础设施得已强势推行。

  特区的三次“扩围”三次“跨越”

  2011年5月1日起,汕头经济特区范围扩大到汕头全市。中国五大经济特区中面积最小的汕头市,在“而立之年”,特区范围扩大至全市的梦想,终于成为现实。这个令人振奋的好消息,将为汕头新一轮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与动力。

  1981年11月14日,汕头经济特区设立,从此与深圳、珠海、厦门一道,掀开了跨越式发展的“特”字篇章。岁月荏苒,30年间,汕头经济特区三次“扩围”,三次跃上新台阶,创造了粤东名城、潮人故里经济、社会发展的奇迹与辉煌。

  “扩围”,改善特区软硬环境

  1984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汕头经济特区迎来了首次“扩围”,区域面积扩大为52.6平方公里,分龙湖和广澳两片区;1991年11月,汕头经济特区的范围又扩大至234平方公里,几乎涵盖了整个汕头市区。从1981年至1991年的10年间,汕头特区扩容146倍,昔日的一张白纸绘出了最新最美的画,特区共开发建设了6个工业区、1个农业水产区和4个综合配套区;特区累计批准签约的利用外资项目1315项,协议投资总额8.2亿美元。1990年出口额4.19亿美元,比1984年增长93倍。

  汕头特区扩大范围后,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新阶段。利用中央给予的特殊政策与灵活措施,汕头大力推进电信、能源和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为特区招商引资之路扫清了硬件障碍。同时,汕头还着力改善投资软环境,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鼓励和吸引潮籍同胞回乡投资兴业,促使汕头特区乃至全市呈现出风起云涌的大好发展态势。2003年经国务院批准,汕头行政区划作出重大调整,潮阳、澄海撤市建区,即:原市区5个区调整合并为3个区,澄海市撤市设区;潮阳市撤市分设潮阳、潮南两个区。南澳县建制和区划不变。

  “扩围”,提升汕头综合实力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汕头经济特区从一个蹒跚起步的婴儿成长为一个健壮有力的汉子,经济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产业机构不断优化、城乡发展水平稳步提升,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发展,先后进入“中国城市综合实力50强”、“中国投资环境百佳城市”、“中国品牌经济城市”,捧得了“国家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金字招牌。

  就在汕头经济特区迎来设立30周年的重要节点上,特区人又喜迎新一轮发展的契机——经国务院批准,2011年5月1日,汕头经济特区范围扩大到汕头全市,即:汕头行政区划范围含龙湖区、金平区、濠江区、潮阳区、潮南区、澄海区、南澳县“六区一县”,汕头特区版图将实现全市2064平方公里全覆盖,是原有特区面积的近十倍。由此,汕头特区人伸展拳脚的空间更加宽广,脚步迈得更加坚实,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汕头人将朝着建设幸福汕头的目标,强化特区意识,擦亮特区牌子,深化改革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资料:

  特区之路

  1980年8月26日,经国务院批准,汕头在市区龙湖片区试办经济特区,当时批准的汕头经济特区面积为1.6平方公里。此后,汕头经济特区多次扩大范围。1981年11月14日,经上级批准,广东省汕头经济特区管理委员会正式成立;1984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汕头经济特区的区域面积扩大为52.6 平方公里,分龙湖和广澳两片区。

  1991年4月,国务院批准汕头经济特区的区域扩大到整个汕头市区,面积234平方公里,并确定于当年11月正式实施。

  2003年,经国务院批准,汕头行政区划作出重大调整,原市区5个区调整合并为3个区;澄海市撤市设区;潮阳市撤市分设潮阳、潮南两个区;南澳县建制和区划不变。调整后,汕头市区面积从原来的310平方公里扩大到1956平方公里,市区人口从原来的120万增加到487.5万。

  从2011年5月1日起,汕头经济特区范围扩大到全市,即汕头行政区划范围含龙湖区、金平区、濠江区、潮阳区、潮南区、澄海区、南澳县“六区一县”,汕头特区版图将实现全市2064平方公里全覆盖。

  出台系列政策措施  助推产业转型升级

  汕头经济特区成立30年来,其传统优势产业通过走自主创新的道路,实现转型升级,形成集聚效应。目前,汕头已有纺织服装、工艺玩具、化工塑料、食品医药、机械装备、印刷包装、电子信息和音像材料8大支柱产业和16个产业集群,八大传统优势产业规模以上工业年产值达1378.53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73%,在国内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其中,汕头已成为国内家居服生产产业链较完整、产业规模较大的城市;成为规模较大、产业较集中的毛衫、内衣生产基地之一;是中国三大玩具礼品生产基地之一;是广东省化妆品生产基地、中国三大化妆品产业制造基地之一;是国内三个包装装潢印刷基地之一。此外,汕头市还有9个国家级区域性品牌,3个省级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是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共建中国(汕头)文具生产基地,并与广东省经信委共建广东省(汕头市)玩具礼品先进制造业基地。

  近年来,汕头市致力创新发展模式和发展路径,实施大项目大企业带动战略,着力推动产业集聚发展和优化升级。在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中,汕头市注重扶持企业做大做强,相继制订出台扶持鼓励企业技术创新、创立品牌、上市融资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开展“百人服务团”服务企业活动,为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保驾护航。在各级各部门的全力帮扶下,汕头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专利申请量、省级创新型企业数、全国驰名商标、广东省著名商标拥有量,均居全省各地级市前列。2011年,汕头企业上市融资步伐加快,证券市场“汕头板块”又新增两名成员,使汕头市上市企业增至18家,在全省地级以上市列第三位,仅次于广州、深圳。

  今年4月,汕头市政府出台了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为汕头市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绘就了蓝图,并指明了发展路径。东方锆业(43.18,0.88,2.08%)、金刚玻璃(13.560,0.08,0.59%)等一批新兴战略性行业企业蓄势待发,红星美凯龙、百脑汇数码广场、苏宁电器(11.69,-0.11,-0.93%)粤东总部等大型城市商业综合体即将平地崛起。而与此同时,首期投资50亿元的核级海绵锆生产基地已开始动工建设;具有综合物流、临海加工、保税仓储等多种功能,年吞吐能力1.3亿吨的广澳深水大港建设加快推进;国际首个聚集各种数据中心业务的特色产业园区,专门为境外机构提供数据中心运营和应用服务的离岸服务外包园区——“汕头数据特区”建设,正紧锣密鼓地推进中;一大批民营企业不断做强做大、做专做精,加快“汕头制造”向“汕头创造”转变……

  当前,汕头正抢抓特区扩围的有利契机,加快实施现代服务业提速计划、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计划、传统优势产业提升计划、海洋综合开发计划等“四大”计划,注重发挥央企和国内外大型企业、本地企业和海内外潮商“三种资源”的作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走集约化、内涵式发展道路,为“特区”更灿烂美好的明天而奋斗着。

  资本市场“汕头板块”已现美景

  1994年1月10日,汕头市首家股份制公司——汕头电力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向社会募集新股2593万股。公司股票“汕电力A(8.47,-0.01,-0.12%)”于深圳证券交易所正式挂牌交易。2011年5月25日,西陇化工(14.09,-0.21,-1.47%)登陆深交所。至此,汕头全市共拥有境内上市公司18家,在全国的地级市中位列第12位。此外,汕头还有7家拟上市公司,其中4家企业已向中国证监会递交了上市申报材料。

  据悉,仅2010年,汕头市共有6家企业通过证监会发审会,位居广东辖区第2位;共有9家企业发行上市,位居广东辖区第一位;截至今年6月30日,A股上市公司总市值达743.11亿元,在广东辖区居第4位(位列广州、佛山、珠海之后)。

  斗转星移。汕头的上市公司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在发展道路上所走过的每一步,都浸透了汕头市决策者和企业家以及证券市场参与者的心血与汗水。

  人们对汕头最早的上市公司——“汕电力”记忆依稀。1994年1月10日,“汕电力”正式登陆深圳交易所,挂牌交易。在“汕电力”挂牌期间,总募集资金为1.66亿元,总派现资金为1.73亿元,再融资为零。2006年,万泽集团入主“汕电力”,成为第一大股东。期间,“汕电力”是不作为的典型代表,企业上市并没有带动行业发展及社会对企业上市的认知效应,直至2009年9月14日,正式更名为“万泽股份”。至此,大浪淘沙,“汕电力”划下最后的句号,“万泽股份”注册地也将在可以计算的日子里,搬离汕头。

  1996年12月31日,“汕头宏业”挂牌深交所,这是汕头第二家上市公司。“汕头宏业”的上市,是特定社会时期的产物,总募集资金为9423万元,派现为零,再融资为零,直到2002年9月被交易所退市。截至2009年6月,“汕头宏业”股东权益为负6.42亿元。“汕头宏业”的上市,使许多人怀疑资本市场是国有企业解困逃债的手段,为汕头企业资本运作投下了一抹阴影。

  1997年10月8日,汕头超声电子(14.72,0.47,3.30%)的上市,多少改变了汕头人对上市公司的不良印象。在漫长的12年里,“超声电子”首发募集3.2亿元,一次配股一次增发,共募集资金6.26亿元,累计募集9.49亿元。然而,汕头超声电子的企业发展并没有超出人们的预期, “老牛拉破车”,正艰难爬行着。

  2004年8月24日,“宜华木业(5.34,0.03,0.56%)”登陆上海证券交易所,是汕头首家上市民营企业。短短6年里,“宜华木业”总融资16.57亿元,成功拥有两家上市公司,并参股皮宝制药(23.75,0.29,1.24%)等多家企业,成为潮汕本土资本运营标杆企业,为潮汕地区争得了荣耀。

  “宜华木业”的成功上市,让汕头市领导看到汕头民营经济的未来,市政府及时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扶持鼓励企业进行资本运作上市的政策措施,主动邀请证券行业的专家出谋献策。随后,汕头市政府与深圳交易所签订合作备忘录,联合举办多场关于利用资本市场的专题论坛,在股票市场上全力打造“汕头板块”,由此带动不少汕头民营企业全面认识资本市场,谋划属于自己的梦想。

  2007年9月,“东方锆业”挂牌深圳交易所,正式点燃潮汕企业家上市热情。东方锆业是一家“迷你”上市公司,流通股本、总股本最小,也是发行总市值最小的上市公司。该公司的成功上市,为小规模的成长性企业进入资本市场,树立了良好的示范效应。仅两年多时间,“东方锆业”首发及再融资就累计达4.17亿元。2008年1月7日,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同志视察东方锆业时,称其为“善用资本市场、做大做强企业的典范”。为此,东方锆业董事长陈潮钿,成功当选为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至此,汕头企业利用资本市场翻开了新篇章。截至近日,汕头共诞生了18家上市公司,即:万泽股份、超声电子、宜华木业、ST宜地、东方锆业、南洋股份(8.83,-0.21,-2.32%)、奥飞动漫(20.32,-0.16,-0.78%)、星辉车模(18.620,0.59,3.27%)、潮宏基(28.91,-1.28,-4.24%)、万顺股份(10.800,0.20,1.89%)、黑牛食品(15.50,0.30,1.97%)、凯撒股份(14.58,0.08,0.55%)、皮宝制药、众业达(20.60,0.08,0.39%)、金刚玻璃、骅威股份(21.78,0.00,0.00%)、群兴玩具(16.12,-0.08,-0.49%)、西陇化工,其中,有17家为民营企业,涵盖了木业、地产、动漫、玩具、超声仪器、珠宝、电缆制造、包装、制药、特种玻璃制造、化工、制衣、食品等十几个传统产业和新型优势产业,显示了汕头市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遍地开花”的强大生命力。

  广东证监局副处长陈忆青曾这样评价:虽然,近年来汕头上市的企业、拟上市的企业大多规模不算大,却有一批细分行业的领头羊,且大多数企业拥有自有品牌,有自身完整的生产、销售产业链。这些上市公司彼此之间互相参股,已经形成了一道最亮丽的风景,生命力特别强,这就是令人振奋的、在经济沙漠绿色崛起的“上市公司经济带”。

  回顾汕头市上市企业走过的历程,无不是从简单模仿到自主创新,从生产无牌、贴牌产品到品牌经济初具规模,并走出了“制造业+文化+科技”的新路子,基本实现了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的转变,显示出:汕头大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和集群发展,其产业经济结构调整已取得成效,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正不断提高。

  上市公司的相继崛起,是汕头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成果,也是汕头今后三十年可持续发展的加速器和推进原动力。

  汕头:积极参与闽粤赣经济协作

  1995年,在国家有关部委以及福建、江西、广东三省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闽西南、赣东南、粤东经济协作与发展研讨会在汕头召开,标志着闽粤赣经济协作区的诞生。

  闽粤赣经济合作区范围包括福建省的厦门市、泉州市、漳州市、龙岩市、三明市,广东省的汕头市、潮州市、揭阳市、汕尾市、梅州市和江西省的赣州市、鹰潭市、抚州市,合作区陆地面积十六点三万平方公里,占福建、广东、江西三省陆地面积的百分之三十四点三,总人口约五千三百零三点零四万人。该合作区一年一度按序由十三市轮流召开了十三次党政领导联席会议。

  2009年11月15日,闽粤赣十三市党政领导第十四次联席会议暨2009年汕头招商引资经贸活动在汕头市隆重举行。1000多名海内外嘉宾出席了开幕式。

  该次闽粤赣十三市党政领导第十四次联席会议的主题是“加强两岸合作交流,促进海西南翼、环珠三角快步发展”。会议将在更高、更新的起点上全力推进区域合作深入发展,提高区域合作的综合实力和抵御风险能力。

  此次会议,还同时举行了2009年汕头招商引资经贸活动。据悉,该次活动共落实签约项目63个,投资额114.53亿元;开工(奠基)项目70个,投资额100.31亿元。此外,还有投产(竣工)项目61个,投资额46.8亿元,涉及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工业、第三产业等各个领域。参加开幕大会签约仪式的有27个项目,投资额73.19亿元。

  汕头作为闽粤赣十三市的一员,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近年来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广东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和三年打基础、五年大变化、十年大发展的总体要求,抢抓国家实施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和加快建设海西经济区的重要机遇,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工业强市、以港兴市、开放带动和自主创新五大发展战略,主动融入珠三角改革发展、主动融入粤港澳紧密合作、主动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加快构筑新兴制造业、临港工业、综合服务业和现代效益农业四个基地,打造区域交通航运、新型工业、综合服务和科教文化四个中心,建设区域中心城市、现代化港口城市和生态型海滨城市。

  链接——

  汕头“融入”海西经济区

  2011年,《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通过中国国务院的正式批准,《规划》明确了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地域范围,包括福建省全境以及浙江省温州市、衢州市、丽水市,广东省汕头市、梅州市、潮州市、揭阳市,江西省上饶市、鹰潭市、抚州市、赣州市,陆域面积约27万平方公里。

  由此,汕头市被正式列入“海西”范围。

  汕头为开发格局“五轴”之一

  据了解,《规划》将海峡西岸经济区划分为三大功能区,即东部沿海临港产业发展区,中部、西部集中发展区,生态保护和生态产业发展区。按照“分工明确、布局合理、功能互补、错位发展”的原则,确定了“一带、五轴、九区”的网状空间开发格局。其中与广东相关的部分,包括“五轴”中的汕头-潮州-揭阳-梅州-龙岩-赣州发展轴;“九区”中的粤东沿海发展区。

  出台一系列措施参与“海西”建设

  近年来,汕头把主动参与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积极争取汕头纳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享受国家加快海西经济区建设优惠政策措施,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早在2008年,汕头市政府就成立了推进海峡西岸地区建设领导小组,制定实施《汕头推进海峡西岸地区建设工作方案》,提出要充分发挥汕头人缘、区位等独特优势,围绕国家海西规划做好实施配套工作,在土地利用规划、城乡总体规划等方面,与海西发展规划衔接。并利用特区立法权,出台了《汕头市鼓励台湾同胞投资若干规定》,以及一系列促进两岸经贸文化交流的鼓励措施。

  在汕头市委、市政府的争取下,广东省委、省政府明确“支持汕头参与海西经济区建设,扩大对台经贸合作”,并向国务院争取将汕头等粤东北五市纳入海西经济区。经过主动争取和不懈努力,汕头被纳入海西经济区重点开发区,且按照相同相似原则,国家赋予海西经济区的政策措施延伸到汕头,将使汕头迎来加快发展的契机。两岸签署并已生效的《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简称ECFA),为两岸经济深化合作注入了新的活力,也将为汕头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和机遇。

  率先建设粤台经贸合作试验区

  汕头市委书记李锋明确提出,要率先建设粤台经贸合作试验区,把汕头建设成为广东省扩大对台交流合作的桥头堡和重要通道。

  数据显示,目前已有600多家台资企业在汕头投资创业,台资在汕头市外商投资中仅次于港资,居第二位。汕头市提出,要率先建设粤台经贸合作试验区,充分运用检验检疫特殊优惠政策和支持措施,发挥对台直航航线作用,推进粤台、汕台经贸合作;全力推进粤台合作南山湾科技园、粤台物流园区、广东省海峡西岸合作南澳实验区和台湾农民创业园等载体建设,加强与台湾产业对接;以打造文化旅游品牌为重点,拓展汕台社会文化交流的深度和广度。目前,汕头正加快推动汕头台商投资产业园区建设,重点承接台湾光电和生物技术等新兴产业,引导台资企业参与投资能源、精细化工、造船等对区域经济发展有重大带动效益的产业。现代农业、电子信息、商贸、物流、房地产等,已逐渐成为台商在汕头投资的新热点。

  提速行政绩效 建设效能政府

  政务改革,汕头开创先河

  1987年4月29日的《汕头特区报》,“24小时内答复”的口号以醒目的大标题在头版头条刊登出来,汕头经济特区管委会各个职能部门,雷厉风行地开始改变工作作风,从管理监督型转变为服务指导型,并从观念落实到行动。这就是汕头在全国率先实行的24小时审批答复制度,开创了政府机关实行承诺制的先河。

  “24小时内答复”的口号的提出,得到了特区各行政单位、各基层的强烈反应,在短短时间内形成了整治高潮。当时,经济发展局提出:“可以一次办完的事,不让企业跑第二趟”,审批设立企业的时间,从一个月缩短为一个星期。贸发局实行政务公开制。税务局在公开办税制度的同时,加班加点办理业务。特区海关派人深入生产现场,对出口产品实行监装,避免了包装后再拆开检验的麻烦。特区工商局更是提高了工作节奏和工作效率,本来按国家规定,企业开办登记申请30天内答复,但他们不超过一星期。令人满意的服务,造就了令人向往的投资软环境。“到汕头特区办事方便、手续简单、干脆、不麻烦”。“这里人情味最浓,服务最周到”等等,成为他们互相传告的一个信息。1988年,来汕投资设厂的客商增加特别快,这一年的投资总量等于过去几年的总和。

  行政服务中心:打造服务型政府

  2007年10月26日,汕头市行政服务中心正式开始运作,以“促使社会公众能够更加便捷地申办业务,各进驻单位能够更加规范地审批业务”为目标,使市民享受到相关职能部门“一站式”的便捷服务。2009年8月28日,随着汕头市公安局五项常用业务的进驻,汕头市审批责任单位已全部进驻汕头市行政服务中心开展业务。现在,包括境内外投资者来汕头市投资兴办企业,从立项、登记、基建到投产后的日常管理等一系列手续,基本上都可以在该“中心”一站办理。汕头行政服务中心成为汕头市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改善投资软环境、方便企业和民众办事的重要载体,是打造服务型政府的重要举措和重要窗口。

  今年开始,汕头市行政服务中心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创新审批方式,在去年7月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并联审批”的基础上,近日将推出“投资项目全程代办服务制”,对重点项目设立全程跟踪的“保姆服务”。通过建立全程代办制度,采取主动服务、上门服务等方式,变“企业跑路”为“干部跑腿”,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更好地为我市重点企业、重点项目服务,促进项目早日竣工、产生效益。

  为解决工程建设项目存在审批部门多、审批手续繁琐、审批流程长等诸多问题,根据市优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流程工作会议的有关精神,汕头市行政服务中心从去年7月中旬开始,实施工程建设项目并联审批,设立“并联审批”专门窗口,按照“一个窗口”受理模式,实行统一收件、统一发证,实施跨部门办公协作,组织约20个审批部门的有关审批业务参与到审批链条进行联合办公,变“串联审批”为“并联审批”,把法定时限从约316至386个工作日压缩为39至57个工作日,做好投资项目的立项、落户、投产等跟踪服务工作,确保招商引资工作能落到实处。至去年12月底,“专门窗口”共接受并联审批业务咨询108宗,在企业中产生良好影响,取得了一定成效。汕头市残联的特殊教育学校报建项目于2007年申办,已完成项目立项和规划设计等阶段的审批手续,进入审图施工阶段。实施并联审批后,该项目单位不再需要到市消防、气象、住建、财政等部门逐个跑、来回跑,而是直接将相关资料递交给“专门窗口”,由“专门窗口”衔接各单位办理,大大方便了报建单位。各单位积极提高办事效率,按时甚至提前办结了有关手续,受到了报建单位的好评:气象局的防雷报建审批业务,在并联审批流程规定的5个工作日时限内办结;市消防局的消防报建审批业务,在6个工作日内办结,提前了1个工作日;财政局的财政资金预算审批项目,在4个工作日内办妥,减少了1个工作日。

  “全程代办制”是继“并联审批”之后,行政服务中心推出的又一项方便企业、促进投资的新举措。中心将派出“专门代办员”,为企业提供全程无偿代办服务,包括为重点项目建立基本档案,为企业或项目量身制订具体的运作方案,为申请人提供全程咨询服务,指导申请人准备审批要件,代申请人通过并联审批通道进行申报,协助申请人进行联合踏勘和联合审图,及时告知申请人办理结果等,并积极为其协调各级有关部门,促进项目早动工、早竣工、早投产,早日产生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机关效能投诉中心:整治机关工作人员不作为

  2005年8月18日,汕头市机关效能投诉中心挂牌成立。该投诉中心主要负责受理对该市党政机关、行使行政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和管理公共事务的组织及其工作人员的办事效率、服务质量等行政效能情况的投诉,调查处理上述单位及其工作人员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的行为。该投诉中心成立的同时配套出台了《汕头市机关效能投诉处理暂行办法》。《办法》规定:行政机关、行使行政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和管理公共事务的组织及其工作人员,不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工作推诿扯皮、效率低下的,将视情节轻重分别给予诫勉教育和效能告诫、辞退等处分。

  为帮助在金融风暴中仍奋力前行的汕头企业,汕头市机关效能投诉中心着力配合汕头市政府工作,在该市行政电子监察系统中拓展了涉企行为登记备案子系统,对行政机关涉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行政执法行为进行有效监督,为企业摆脱一些不必要的行政干扰,还有效地监督了行政单位依法履行监管职责。

  汕头市机关效能投诉中心还充分发挥电子监察系统的作用,对政府信息公开、行政权力运行情况进行实时监控监察,促使行政权力依法、透明、廉洁、高效运行。

  作为电子政务建设的第一个综合平台,汕头市行政电子监察系统是广东省内电子监察系统建设时间最短的一个城市。

  汕头率先公推公选处级干部

  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方面,汕头是先锋。自1984年下半年开始,汕头特区率先向领导职务终身制宣战,改干部无限期委任制为任期制,并在企业试行聘任制,克服了干部能上不能下、干好干坏一个样的“通病”,激励干部在任职期间积极工作,创造更多的业绩。

  近年来,广东省委、省政府强调,在打赢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场硬仗中,要促干部先“升级”。去年,汕头市在总结近年来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经验做法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出台了《关于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重点对近一个时期全市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提出了五项改革和八项需要重点完善的制度,围绕进一步扩大干部工作民主、健全竞争择优机制、完善干部管理制度、加强干部选拔任用监督等四个目标要求,力争通过一系列改革,逐步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公平公正、充满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培养造就一支适应汕头市加快发展、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建设幸福汕头要求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去年,汕头市委在全市范围内,对市农业局局长等9个正处级领导职位进行公推公选,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激发广大干部想干、敢干、快干的良好精神状态。

  汕头地方立法:濠江区首获“准地级市”行政权

  日前,广东省汕头市第十二届人大常委会日前通过了《关于促进和保障濠江区行政体制综合改革工作的决定》,以地方立法形式固定汕头市与下属濠江区的事权划分和调整程序,这在国内尚属首次。

  汕头市濠江区是广东深化县级行政体制改革试点区,事权调整是濠江区行政体制综合改革的一大亮点,即汕头市将市政府及其工作部门的绝大部分行政管理职权,下放给濠江区政府及其工作部门行使。目前,汕头市政府已向濠江区下放第一批行政管理事项共346项,同时印发《汕头市濠江区行政体制综合改革财政管理体制调整方案》,从调整市、区的税收分成比例和转移支付来提高财力保障。通过市政府“放权”,濠江区获得了“准地级市”管理权限。与此同时,濠江区还在市区权责法定化、实施政府预决算公开、减少政府审批项目、社会组织分类管理和干部人事制度等方面进行一系列改革。

  2011年3月,汕头市濠江区举行行政体制综合改革动员大会。由此,濠江区除了将原有的政府部门从22个精简为14个外,还获得了“准地级市”的行政权力。汕头市委书记李锋在阐述改革目标时说:“要使濠江成为全市、全省乃至全国办事效率最高,服务质量最好的区域。要像当年上海开发浦东一样,在濠江再造一座新城。”

  曾经担任“顺德模式”顾问团成员的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汪玉凯,在看完濠江的行政体制综合改革方案后认为,从以立法权固化改革成果和市对区、区对街道的权力下放程度,以及人大监督机制和社会组织分类管理的探索来看,“濠江方案”不仅走在广东省的前列,也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据了解,汕头市自1996年取得经济特区立法权和2000年拥有较大市立法权以来,共制定、修改、废止法规77件,为促进汕头经济社会发展、推进依法治市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国家新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汕头市先行制定的部分法规,出现了与上位法规定不一致、不协调的情况。根据全国和广东省人大的部署,汕头市人大常委会,对汕头市现行有效地方性法规进行了全面清理,废止法规2件、修改8件、列入立法计划待修改4件。经过清理,汕头市现行有效法规47件,其中经济特区法规20件,较大市地方性法规24件,法规性决定3件。

  • 字体: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潮商在线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最新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