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上班,他用流利的英语与同事打招呼。回到家里,他又改用汕头话和妻子拉家常、同儿子开玩笑。他叫钟敢夫,在汕头市“土生土长”,现就职于联合国中文处。近日,他回家乡休假,接受了记者的独家采访。
不一样的际遇
似乎,钟敢夫的早年生活和普通人没什么不一样。生于普通家庭,中小学就读于汕头的普通学校,甚至高考第一年没考上,要到补习班“发愤图强”,直到次年才考上广州外语学院。
但是,1986年大学毕业后,他的人生经历可谓跌宕起伏。他曾在中国翻译出版公司、外交部新闻司工作,又被联合国译员训练部录取,并通过联合国征聘考试,进入候补人名册。海湾战争期间被派到联合国逐字记录科工作,但由于联合国职位有限,上世纪90年代又“杀”回汕头,先后供职于特区两家国营大公司,“摸爬滚打”数年,自觉不是做生意的料。2000年偶然一个电话,以前的联合国同事告知,联合国职位有空缺,于是他又转回联合国应聘,成为联合国第一位在汕头本土生长的职员。
让他想不到的是,重返联合国不久的2001年9月,他被派驻到泰国的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就在9月上旬,他还到纽约世贸大厦转了一圈。更让他想不到的是,当他抵达泰国的那一天,震惊世界的“9·11”事件发生了。他的同事们在现场感受到爆炸的威力,以至于尔后的几天不用上班,而在泰国的他却觉得一切都不可思议。
2006年后,他再转调纽约总部,经历了前秘书长安南主导、现秘书长潘基文继续推动的联合国机构改革。他明显感到工作的压力:文件从以前的铅印到无纸化,他必须熟练掌握电脑,就不得不参加翻译软件升级之类的培训;上班从签到变打卡,工作时间“不打折”。他顶住了压力,不仅没有被裁员,而且职位也有了升迁。
联合国中文处主要为中国代表团提供翻译资料,钟敢夫经常要接触联大文件,亲身感受到中国在国际舞台地位和话语权的提高。
上世纪的联大会议,讨论的话题经常没法达成协议。他经常半夜三更被叫醒,参加安理会的相关翻译工作,但各国意见难以统一,他的工作便成了“无用功”。本世纪的联大会前,各国先密集协调立场,这期间离不开中国代表团的“身影”,安理会达不成协议的情况明显减少。
中国在经济的崛起让他这位炎黄子孙颇感自豪。早年在中国成立的联合国亚太经济社会委员会,60华诞的庆典就专门移师上海,钟敢夫参加了那次盛会,深深感受到各国对中国发展的刮目相看。
近年来,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越来越有份量,钟敢夫对此有“近距离”接触。例如在对一些国家的是否制裁问题上,中国坚持自己的立场,并发挥了影响力,使一些议题没有提交联大表决。他说,在当今不少重大国际事务中,没有中国的积极参与是难以的得到妥善解决的。
不一样的观点
适逢汕头特区成立30周年,而当年钟敢夫也曾参与特区建设,对特区发展也畅谈了自己的观点。
他说,汕头不必要“尾随”别人发展大工业,而应该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发展第三产业。切忌走污染环境再治理的“死路”,那样会得不偿失。可以找一些“突破口”,如做好“银发经济”这篇文章,示范性建设适宜老人居住的社区,配套好医疗、教育、文化,带动交通、通讯、饮食、旅游等行业的发展,吸引在外的潮人回汕欢度晚年。城市开发建设中,要特别注意保护好小公园等具有历史意义的旧建筑,让万千潮人唤回“记忆的片段”。
针对现今中国人出国留学热,钟敢夫也想泼点“冷水”。他指出,中学毕业就出国并非最佳选择,不要奢望混了某张国外大学文凭就能找到工作。他举了一个实例,最近他们处新进一个记考勤的女孩,居然是名校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而她的前任也是一名硕士,足见竞争之激烈。
现在纽约家中仍会泡功夫茶的钟敢夫,对家乡快速发展的期盼溢于言表。虽远隔重洋,他表示会牵挂着这块“生我养我的地方”,永远祝福汕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