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澄海,人们自然会想起昔年的“红头船”。澄海是“红头船”的发祥地。乘风破浪志凌云,近代以来,无数潮汕先民从樟林古港出发,乘坐“红头船”漂洋过海,奔向世界怀抱,以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写下波澜壮阔的传奇。半个世纪风雨沧桑,那些披荆斩棘,开拓荒蛮,奋然与毒蛇猛兽、山雨岚瘴作斗争的身影或许渐渐淡去,但“红头船”却成为不朽的标记,深入后辈子孙的精神风骨,熔铸着澄海人的品格。
在时代新的召唤中,这种精神更显出新的“光辉与亮色”。30年来,改革开放春潮涌动,特区改革在广东更在中国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风浪,而今改革的航船破浪前行,舢板已然成巨轮。澄海人抓住改革开放的机遇,与先辈一般不惮于蹈险履艰,开拓进取,艰苦创业,令澄海城乡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今天的澄海,经济实力逐步增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城市基础设施日臻完善,人民生活得到很大改善,社会文明不断进步,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发展。2010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233亿元、区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超过10亿元,分别比1980年增长55倍和53倍。
敢闯敢干、勇于创新,这些特区精神的元素和特质,在澄海人身上同样不缺乏传承与体现。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澄海玩具“逆势飘红”、一枝独秀令人记忆犹新,如今澄海玩具迪拜展示中心作为中国玩具产业第一个国外展示中心,正在“海湾明珠”迪拜展现独特的魅力,成为“不落幕”的展会;资本市场的“澄海板块”异军突起,全区现有7家上市公司,累计融资85亿元,全区上市公司家数居粤东各区县之首……
这片文化底蕴深厚的热土上,创业的雄心、发展的脉搏总在强劲跳动。如今,澄海经济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工业支撑作用持续强化,形成以玩具工艺、毛织服装、五金机械、塑胶制品和木制品等特色产业为支撑的轻型外向工业体系。玩具工艺、纺织服装两大支柱产业享誉海内外,年产值超300亿元,“中国玩具礼品城”和“中国工艺毛衫名城”成为澄海区两块响当当的金字招牌。
昔日的荣光与风云,总要归隐于历史的“卷宗”。不忘经验和教训,忘却骄傲和自满,勇于直面现实,毅然“亮剑”,才有新的期望、新的曙光。改革开放和特区建立,“催生”了澄海的巨变和崛起,但新的形势直逼眼前——今年5月,国务院批准汕头经济特区范围扩大到全市,澄海正式作为汕头经济特区的一部分。面对机遇和挑战,澄海如何立足新起点,再奔新征程?
我们都知道,在改革初期“摸着石头过河”,闯禁区、闯盲区、攻难区的历程中,经济特区的特殊贡献不可磨灭。今后,当改革步入“深水区”,经济特区无疑要继续发挥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精神,同时在总结30年经验的基础上更有理性,更符合实践规律,把改革开放进一步做好。深化改革,要有大无畏的勇气,更要有睿智的头脑,善于审时度势、与时俱进、果断应变。一言以蔽之,既然驶入“深水区”,只有找准航向,“红头船”才能再度劈波斩浪。
应该看到,作为新特区、汕头经济特区的东部新城,澄海的城市功能仍然不完善,城市规划相对滞后,产业布局不尽合理、聚集功能不明显,社会管理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澄海是一个人多地少、土地资源严重匮乏的地区,是全国人口密度最大的区(县)之一,人均耕地面积不足0.26亩。节约集约用地成为澄海破解土地瓶颈制约、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课题。此外,澄海还存在大片的农村,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统筹城乡发展的任务还很重。这些都是建设新特区的“短板”。
如何破题?关键,还在于一个“转字”!
正如市委书记李锋所指出的:澄海区有一定的产业基础,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要做好“转”字这篇文章,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解决好资源硬约束的问题,在做强做大现有企业,扶持龙头企业发展的同时,加强规划引导,走集约化发展路子。
增强“转”的意识,做好“转”的文章,这已经成为许多澄海人的共识。在日前举行的庆祝汕头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系列主题活动“我是特区人——澄海区论坛”上,来自澄海区相关职能部门的负责人、村居书记、企业代表热烈发言。大家认为,作为科学发展理念的题中应有之义,转型升级绝不仅仅是针对经济领域,而是一个系统工程,理应涵括经济发展、城市发展、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各方面的全面转型升级。大家深刻意识到,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要以加快发展为主线,特区扩围为契机,树立大特区意识,在更高的层次谋划澄海的发展。
做好“转”字文章,加快全面转型升级,关键在加快。同时,加快转变既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需要我们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改革创新精神去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我们欣喜的看到,澄海区已经主动将自身发展融入大特区发展格局,树立“特区人”的意识,在大特区的坐标中认真谋划定位城市形态和产业形态,竭力策动在行政管理体制、社会管理体制和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实现创新。
加快发展是引领前进的旗帜,澄海积极谋划三个“转”:一是加快城市转型升级,构筑“一核三轴六区”的新型城市化发展格局,不断提升澄海城市品位;二是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在做强做大传统产业的基础上,引进新材料、新能源项目,打造“中国锆城”、“新能源汽车基地”等,通过产业的转型升级,以产业品牌带动城市品牌,打造国际玩具礼品城;三是加快生活方式转变,统筹城乡发展,以改革为抓手,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社会转型,改变澄海“城中厂、厂中城、城中村”的格局,加快规划,提升城市形象。今年,澄海区还将加大对民生的投入,围绕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城乡居民社会保险、扶贫开发、增加就业、城乡基层医疗卫生、住房保障、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民生领域投入1.37亿元,为群众办好10件民生实事。
30年来,经济特区作为改革开放的“窗口”和“试验田”,解放思想,敢闯敢试,成功“杀出一条血路”,率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今天,率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成为经济特区新的历史使命。澄海朝气蓬勃,潜力雄厚,理应在“转”上有所作为、大有作为,为全市创造出新鲜经验,努力闯出一条科学发展的新路,从而加快建设幸福澄海,争当新特区建设排头兵。
澄海“红头船”,今朝再扬帆。我们相信,澄海区将通过一系列步履铿锵的改革创新,“转”出新意,“转”出精彩!
抢抓扩围机遇,澄海人畅谈发展——
今天:自豪成为新“特区人”
明天:争当特区建设排头兵
改革开放30年来风雨兼程,艰苦拼搏,澄海与特区同成长,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汕头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特区范围扩大到全市的新起点上,作为汕头经济特区东部新城的澄海区如何抓住难得的发展机遇,再奔新征程?
日前,由市委宣传部主办、汕头日报编辑部承办、澄海区委宣传部协办的庆祝汕头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系列主题活动“我是特区人”第三场论坛走进澄海区,来自澄海区相关职能部门的负责人、村居书记、企业代表结合各自的生活经历和工作实际,围绕“我是特区人”这一主题,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他们从政治经济、社会管理、文化建设、企业发展、农村基层建设等不同角度畅谈了对汕头经济特区建立30年取得的成就以及汕头特区扩围重大历史意义的认识和深刻体会,深入探讨了如何进一步强化澄海干部群众特区意识、弘扬特区精神,融入大特区发展,推动澄海加快改革创新和科学发展,努力争当新特区建设排头兵。
论坛上思维火花碰撞,真情感受交融,展现了澄海人在新起点上,继续弘扬“红头船”精神,敢闯敢冒、开拓创新的精神风貌。
特区辞典
关键词:红头船精神
澄海是“红头船”的故乡。海内外潮人对“红头船”具有特殊的感情,“红头船精神”是潮人不怕艰难险阻、勇于开拓进取的象征。在改革开放30年和现代化建设的今天,“红头船”精神不仅没有过时,而且具有时代意义,应当成为推动澄海区对外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把澄海建设为华侨文化名区,对于挖掘“红头船”的历史文化底蕴,弘扬“红头船”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王伟深
关键词:玩具转型升级
传统企业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没有包含多少附加值。特区扩围后,作为民营企业更面临着新的挑战。玩具毕竟是一个传统行业,应该走创新、转型升级的发展道路。如今的玩具产业已经脱离了“温饱”的层次,有更深层次的需要,应该把玩具和文化更好地结合起来,比如打造动漫文化和车模文化产业。企业应更好地了解自身的优缺点,寻找适合发展的道路模式,同时研发自身品牌,走自主研发的道路,把价值点转移到自主品牌上。 ——刘渝玲
关键词:发展新兴产业
政府应引导民营企业加快进入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不断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一步提升经营管理水平,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增资扩股、出让产权等途径,改善企业资本结构,实现单一产权结构向多元产权结构转变,实现“私人企业”向“社会企业”的跨越。——洪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