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挺是著名体改研究专家。曾任广东省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广东省政协委员、省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现任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广东省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上世纪90年代,曾亲身参与震动全国的顺德产权制度改革,积极参与推动顺德综合改革试验。
在广东体制改革研究领域,黄挺是一位著名的“资深改革专家”,被省领导称赞为“改革战线的一面旗帜”。这位亲身参与和见证改革开放全过程的体改专家,上个世纪90年代参与了国有企业改革,积极支持和推动轰动全国的顺德产权制度改革和顺德综合改革试验,谱写了一曲壮丽的史歌。虽然年事已高,但他依然活跃在广东体改一线,整日忙个不停,他领导的广东省体改研究会,积极与省内外知名经济专家和企业界人士沟通,希望能为广东改革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今年4月,濠江大部制改革试水,黄挺专门“飞”到汕头,为濠江大部制改革鼓劲献策,希望“濠江一鸣惊人,成为广东行政体制改革的重大突破。”
7月底,我们在广州采访了黄挺会长,请他从体改的角度,为汕头特区三十而立再出发把脉支招。采访当日,他从康复医院里“偷偷”溜出来,尽管身体有些虚弱,但谈起特区的历史使命、汕头特区的改革发展,即刻神采飞扬……
看到汕头特区的未来曙光
记者:如何看待汕头当前面临的机遇?
黄挺:首先,从国务院批准汕头经济特区范围扩大到全市、濠江以大部制为重要内容的行政体制改革方案出台这两件喜事,可以看到汕头特区的未来曙光。
我想,这两件喜事内容不同,但有内在联系,扩容为了发展,发展必须深化改革。汕头要充分利用好这两件事。第一是“上面”,中央对汕头特区很重视,并寄以厚望;第二是“下面”,濠江区在市委、市政府的指导下,出台了一个非常到位的大部制改革方案,这个方案是在学习顺德、赶超顺德的基础上提出的,改革的深度、广度、力度都不亚于顺德,我很欣赏。这两件事情也许是一个带动和突破,将把汕头经济特区带向另一个黄金发展时期。我们曾对汕头经济特区的发展做了一个调研,后30年,将是汕头的黄金发展时期,再不能错过这个机遇了。
公正客观地评价汕头特区走过的路
记者:如何看待汕头特区前30年的发展?回顾过去是为了更好的朝前看,您认为呢?
黄挺:对汕头经济特区过去30年,我们社团组织曾经做了《广东经济特区30年改革发展调研报告》。我认为对汕头特区这些年走过的路,要公正地、客观地评价。汕头是一个比较古老的城市,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城市,粤东地区的中心,甚至还联系到台湾、闽南,从区位和历来地位看,对广东都是举足轻重的。
从解放前到改革开放前,汕头是广东的第二大城市,这是历史形成的。同时,汕头也是粤东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也是客观存在的。30年的改革开放,特别是定为特区以后,汕头发展很快。有人说,汕头是藏富于民。不管怎样说,汕头在发展,而且是稳定地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经济大大地推进了一步,城市面貌发生很大变化。这一点要肯定,不要老是说汕头落后了。
黄挺:但我们也要承认落后这个事实。如果把汕头跟珠江三角洲其他城市比,同其他三个特区比,发展步伐确是慢了。但这个慢的原因,要客观分析。我认为有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有些不好比。比如说,汕头不好和深圳比,深圳可以说是中央支持下,举全国之力办特区,所以很快就办起来了。而且在那种特殊的条件下,深圳人的思想又是特别的解放,改革的精神又特别强。我曾经写文章要学习深圳的五种精神,即革命家的精神、敢于向旧东西宣战的精神、科学家缜密思考精益求精的精神、探险家的精神、老黄牛的精神。相比之下,汕头思想没有深圳那么解放。客观上,有很多制约汕头特区发展的因素,比如说交通条件,离港澳、珠三角远了点,而且汕头资源又比较稀缺,人多地少。缺乏大企业、大项目带动,主要是靠民营企业,当然,民营企业对搞活经济有很大作用,但没有骨干企业,只有星星,没有月亮。没有大项目的带动也不行,这一点别的地方占了先机。
所以,实事求是总结,我认为,前30年,汕头虽然发展,但没有抓准抓好机遇。建设特区的任务没有完成好,这要很好地总结经验教训。我们回头看,是为了吸取经验教训,继往开来,更重要的是要往前看。现在的任务就是要在新的时期认清特区的形势和使命,用新的思想、新的思路、新的举措,推动新的发展。往前看,我们不要怨天尤人。
要时时刻刻牢记自己是特区人,做特区的事
记者:对于特区是否继续“特”下去,不少人都缺乏信心。从汕头目前面临的情况看,您认为汕头有什么优势,能否继续“特”下去呢?
黄挺:毫无疑问,特区要“特”下去,这是中央对特区的厚望。如何防止“边缘化”,首先我们自己不能“边缘化”,要时时刻刻牢记自己是特区人,做特区的事,这样就不会后退,也不会停步。中央很明确特区要继续办下去,当年邓小平同志说办特区,就是为了划一块地方出来,搞试验,究竟社会主义的道路怎么走,没有先例,摸索的结果还是走了一条路出来,现在这条路要更快、更稳健,我想汕头应该走自己的道路。
汕头和珠三角地区不一样,和另外三个经济特区,也不一样。汕头有优势,也有劣势,要从实际出发,扬长避短。汕头的优势之一,是人杰地灵,是出人才的地方。汕头人多地少,跑出去比在家里守着那几分地要强得多,所以,这里的人开放思想和商品经济意识比较强烈。如果说关系,全国、全世界各地都有潮汕人,我出国时,到处都是“胶己人”,讲潮汕话的华侨众多,这是一个很大的优势。我认为,前30年我们打了侨牌,但打得不够。省委、省政府一再强调要用足政策用活政策,汕头这方面却做得不够好,这包括汕头作为经济特区,利用特区政策还不是很到位,错过了机遇。
另一个优势就是,汕头作为一个老城市,有一定基础,虽然大工业不多,但服务业比较活跃,文化底蕴深厚。所以,汕头要从实际情况出发,扬长避短。第三个优势是汕头人精明、能干,点子多,办法灵活,会办实业做生意,只要引导得好,加快发展不成问题。所以,汕头是有条件发展得更好的,对此,大家都寄予很大希望。
今后30年是汕头发展的黄金时期
记者:照您说,汕头今后的发展应该侧重抓什么?
黄挺:汕头应该发展得更好、更快,也有条件做到更快更好发展。今后30年是汕头发展的黄金时期。我们深深体会到,理论创新、解放思想是改革开放的前提和先导,每解放一次思想,都把改革开放推进了一步。
我想,汕头首先要明确发展的目标、方向、哪些是重点。汕头应该发展高端轻型制造业,如光电、生物工程,还有现代服务业,包括商贸。但发展工业要从实际出发,发展工业必须有大项目大企业来带动。汕头目前找不到大项目,应该“两手抓”。一手是积极寻找大项目,另一手是探索发展民营企业、中小企业。汕头的优势之一就是在发展民营企业。再经过30年,努力把汕头建设成一个生产力发达、经济繁荣、政治民主、环境优美、和谐幸福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区。汕头应该、也会成为一个很美丽的海滨城市!
汕头要明确方向、突出重点,实施四个发展战略
记者:汕头的发展已经来到一个关键节点,如何突出重点,寻找发展的突破口?您能给一些建议吗?
黄挺:我认为,汕头要明确方向,突出重点,实施四个发展战略。
首先是实施改革开放战略。改革开放是解放发展生产力的强大动力,前30年是这样,后30年还要这样,科学发展要靠改革推动。我们前一段发展得不够快、不够好,总原因还是改革的力度不够大,不敢破除那些阻碍发展的体制机制上的东西。那么,目前改革要改什么,怎么改?我认为,前30年我们重点搞经济体制改革,这个改革还在深化、完善。从08年开始,省委提出要以改革行政体制为重点,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建设一个精简廉洁高效服务型政府。当前,又强调要抓社会体制改革,创新社会管理。改革已进入新时期,最大的特点是全面性和协调性,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体制要综合配套改革。汕头作为经济特区,在这方面可以大胆一点。在管理体制上,要动员全世界潮人搞“回锅”工程支持汕头特区发展,如果全世界的潮人都动起来,这个力量很大的。
其次是人才发展战略。针对潮汕地区文化发达的情况,推动经济文化互动。经济是基础,文化是上层建设。要加大投入更好地发展潮汕文化,发展文化产业,挖掘文化优良传统,将其作为一个战略提出来。
第三是打好侨牌、台牌战略。这是汕头的希望点,要抓住作为对台首批海上直航港口的契机,把增进汕台人民往来、扩大汕台经贸合作,作为汕头新一轮扩大开放的突破口。
第四是积极实行地区合作战略。推进区域合作,实现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特区应积极融入区域一体化。比如说,要创新和提高粤港澳合作,创建区域经济联盟的战略基地;要大力推动与东盟的合作和自由贸易;加快推动珠三角一体化等。
总之,要一手抓产业,一手抓改革。改革和产业,两手都要抓。还有就是要有一个相对稳定的领导班子。总的来说,务实兼务虚,前面的路怎么探,需要像当年建设特区一样,杀出一条路,要有这种气概!
体制改革归根到底要培养人才、留住人才
记者:从体制机制创新这方面看,汕头应该寻找怎样突破口?
黄挺:现在很多政策过了时间,就淡化了。前段时间我们在珠三角调研,普遍遇到一个“人大衫小”的问题,人很大,衣服很小穿不进去。也就是说经济发展总量很大,管理权限很小,不相配套。我们现在有的县级市,名堂上改成了市,改了以后还是发展传统的农业,没有多少实际内容。省委提出要简政放权,这个提得很对的。问题就要落实到底。顺德为什么发展那么快?顺德是因为省里放权,在经济、社会方面行使地级市的管理权限。把权力落实到基层,建立健全社区组织,靠群众自治、社区自治,分担政府管理社会的职能,大家来共管。发展经济方面还要放手搞中小企业民营经济,进一步降低门槛,这方面浙江搞得比我们好。体制的改革,归根到底,就是要培养人才、留住人才。汕头能不能留住、回归一部分人才,这是个问题。
农民工要享受城市公民待遇
记者:现在汕头经济特区扩大到全市,汕头有个很大的特点,500多万人口里面有6成多是农民,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二元化结构已经打破了,怎样统筹城乡一体化改革?
黄挺:潮汕地区的农民大部分都是潮汕人。总的来讲,要解决农民工问题,农民工,进了城市,就应该叫城市的居民,不应该叫外来工或农民工,应该叫新工人或新居民。这个问题现在还没解决,说是转归城市,但是像待遇问题也还没完全解决,享受城市公民待遇,就是三角洲很多地方也没解决这问题。顺德对外来工医保工商保险等方面照顾得挺好,但是户口还是分开的,还是农字号。这问题不解决就是一个社会问题。农民工为当地创造财富,却活得没有尊严,这不能说是平等。解决这个问题上下要一起下决心。要倡导善以待人,宽容、包容、海纳百川。努力提高全体居民的素质,造就新一代特区人。广东是一个包容开放的地方,外来人和当地人和谐相处。潮汕地区都讲同一门方言,生活习惯也一样,但是生活的待遇不平等,人家心里肯定不舒服。这是个社会问题,应该通过社会改革逐步加以解决。
特区肩负伟大的历史使命
记者:您参与了广东经济特区30年改革发展调研,那么,您认为,特区的历史使命完成了吗?如何看待新时期特区的历史使命?
黄挺:特区30岁,还年轻,对一些问题认识还不统一。我认为,特区的历史使命尚未完成,要继续特下去,这不是权宜之计,而是长期的历史任务。
现在广东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既有难得机遇,又面临严峻挑战。改革进入了深水区,难度越来越大。经济体制某些关键领域和深层次问题的突破,要牢固地奠定新体制的基础,至少要5-10年。至于政治体制、社会体制的改革,难度更大,任务更重,需要更长的时间。何况,特区所处的背景和创办特区初期完全不一样。比如,生产主导型社会正向消费主导型社会转型;“高投资、高增长”,“高积累、低消费”,“高增长、低分配”,依靠外资大进大出的时代已经结束。因此,作为改革开放试验田的特区必然继续存在,与时俱进,调整思路和策略,不断发展完善。
当前特区改革发展的方向和着力点
记者:那么,您认为当前特区改革与发展的着力点应该在哪呢?
黄挺:我认为,当前特区改革发展的方向和着力点,是要在总结反思特区建设30年经验教训,注意研究当前面临的新情况,探索新理论,解决新问题,进一步做好特区发展模式转变研究和战略谋划,在科学制定未来改革发展总体方案的基础上,着力抓好几方面工作。
一是着力弘扬特区人敢闯敢冒的改革创新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以新一轮的思想大解放推动新一轮的改革发展。二是着力深化体制改革,再创体制新优势,综合促进特区二次转型。三是着力加强特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建设,充分保障公民的民主权利,把特区建设成为既有高度法制、又有高度民主的示范区。四是着力实现人才发展战略,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加快转变发展模式,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五是着力实施区域合作发展战略,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共同发展积极融入区域一体化,创建区域经济联盟的战略基地。六是坚持以人为本,关心民生,解决民生之所急需,促进社会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