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山村,潮州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却创造了一个幸福的样本。
省委书记汪洋的率队踏访,使得这一幸福样本广为人知。
幸福是什么?每个人都有一个答案。在潮州,荆山村人用最平凡的作息、最廉价的享乐、最惬意的喜悦,以最质朴的方式作出诠释,也给世人留下回味无穷的启发。
自9月中旬以来,笔者奔走在潮州大地,深入调研,走访村民,深切感受到“荆山村之变”给潮州人民带来的振奋,正演变为“荆山村效应”,绽放着幸福的启示,显示着榜样的力量,正在3600多平方公里的潮州大地,传播着、蔓延着。
启示一:幸福有多远,原来这么近
荆山村,只有1平方公里,是潮州再普通不过的一个普通小山村。汽车从一条狭窄的小道进入,正让人疑惑前路难觅时,突然眼前一亮,整齐的树木,宁静的池塘,清新的空气,仿若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
过去半个月来,这个小村庄,经历了从默默无闻到誉满南粤的“蜕变”,“幸福之村”成为了它的新标签:它有着悠闲的生活节奏,洁净的公共环境,和谐的邻里关系,稳定的劳动收入。这里的每一个人,感叹最多的是生活舒心。
村里老人组组长张木何,年轻时在广州干过学徒,是村里少有的见过大世面的人。退休后,他被“委任”为老人组组长。干什么呢?“老有所乐,张罗锣鼓队,组织文化生活,有些公益事业也帮忙”,张木何感慨地说:“看到村里的变化越来越大,老人们也越来越开心。”
心连心广场是村里现在的“文化高地”,每到夜幕降临,在城里干活的村民纷纷回巢,摆起锣鼓,拉起二胡,弹起瑶琴,忘掉了白天的劳累,忘掉了生活的纷扰。
50多岁的张姨一家,过着典型的男耕女织生活,她自己帮带着外孙,而丈夫白天管理着十余亩果园,夜晚则是锣鼓队的主力。比张姨年长的阿姨们,现在每月都能拿到几十块钱的退休金,“有政府的关心,心都踏实多了”。
荆山村174户624人,山地3000亩,耕地345亩。2010年全村集体经济收入7.5万元,农民人均收入5580元。在潮汕平原,比荆山村更有经济实力的村庄有很多,但幸福能有这么近吗?
是的。省委书记汪洋率队调研到这里,被荆山村民的自足自乐、怡然自得深深感染,流连忘返。他说,新农村建设,不仅要重视群众的物质生活需求,更要重视其精神文化需要,让村民得到精神生活的享受。“你看看,像这样,坐在大榕树下,喝着工夫茶,听着音乐,这样的生活,许多城里人是享受不到的。我刚刚坐着都不想走了。”
启示二:文化惠民,或是幸福之标杆
走在荆山村里,一栋栋新旧不一却干净整洁的农屋错落有序,不时可见村民环卫员在清扫卫生,三两老人或儿童,随意玩耍,其乐融融。
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在大榕树下的心连心广场:每到夜晚,这里是潮州音乐的派对场;在街头的拐角位,是一批批崭新的文体娱乐设施;在多功能文化活动室内,是一排排书籍整齐摆放的“农家书屋”。
正是有了这些文体设施的“进驻”,荆山村真正变了“样”。在此之前,荆山村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吵闹时有发生。可自从有了这些设施之后,“村民们爱看书了,爱活动了,爱拉家常了,邻里间口角少了,关系越来越融洽了……”
荆山村的变化,有赖于潮州推进文化惠民的“化学效应”,正是文化惠民的落在实处,荆山村民离幸福才如此贴近,触手可得。
不止荆山村,在它的周边,锡美村、莲上村等也在发生着同样的变化。
有一组数字可以说明,文化惠民几乎无处不在。到目前为止,全市各类文化广场26个,村级文化室近400个,农家书屋435个……可以说,文化惠民已是潮州百姓心中的“幸福标杆”。在农村,以农家书屋、村级文化室、文化广场等为核心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在城区,以图书馆、博物馆、少年宫、潮剧艺术中心等一批文化场馆为核心的“十分钟文化圈”正在逐渐形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呼之欲出。
事实上,对于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潮州来说,文化惠民有着更深的内涵,文化要惠民,还要富民。近几年,潮州主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发展特色工业的同时,力举文化强市大旗,尤其针对文化底蕴深厚、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厚的现实,注重提升科技创意和文化附加值,涌现出传统工艺产业争先升级、齐头并进的势头,仅2010年,全市工艺美术业产值达211亿元,占工业总产值二成以上。
启示三:幸福追求的,就是让百姓舒心
事实上,身在潮州,几乎每个人都要面临一个尴尬的问题,这样一个经济总量在全省排名靠后的城市,凭何幸福?可与之相对比的是,在屡次民调中,潮州的幸福感均排名前列。
在省委十届八次全会上,汪洋提出,广州、惠州、潮州、梅州生产力水平不同,但是只要坚持正确的发展目标,惠州、潮州和梅州的老百姓同样可以过上有幸福感的生活。
荆山村的幸福样本,令这个答案更加清晰,也令潮州追求幸福的信念更加坚决,“让老百姓过得更加舒心,是建设幸福潮州的一个重要内容。”
前不久,在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精神和全省干部大会精神的全市干部大会上,潮州市委书记许光提出,“潮州上下必须振奋精神,转变作风,开拓进取,营造风清气正的换届环境,以团结、奋进、有为的新姿态、新风貌推进各项工作,建成真正的幸福之城。”
许光坦言,潮州这几年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在历届市委班子和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潮州的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我们在变,别人也在变;我们在前进,别人在更快地前进。如果做得不够,我们将愧对266万潮州父老乡亲,“最关键的,就是要通过我们的工作,让潮州的老百姓心情更加舒畅,要搞一个舒心的工程。”
“舒心工程”,项项事涉民生,直指“软肋”,包括城市管理和建设、教育资源均衡、医疗体制改革、城市治安、百姓权益保障及华侨服务等。“建设幸福潮州,就要让老百姓过得更加舒心。”
不止百姓舒心,还要企业安心,干部顺心。这三句朴实无奇的话语,既是新的党政班子给潮州百姓作出的庄严承诺,更是潮州百姓内心幸福的真实写照。
当下,从荆山样本到文化惠民,从百姓舒心到幸福城市,以民生为本,以文化为纲,以一座古城幸福赶超的名义,潮州正走在这条独特的通向幸福之城的道路上。
在这条道路上,荆山村率先写下的幸福样本,正在鼓舞着潮州市民,更在昭示着幸福的真谛。
“荆山效应”正如一枚催化剂,催发了潮州百姓追逐幸福的脚步,催生了潮州上下共创幸福的激情,奋力谱写幸福的新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