驷马拖车”与“百鸟朝凰”
潮汕最著名的大型府第式民居“驷马拖车”和“百鸟朝凰”是由“四点金”和“下山虎”按向心围合、中轴对称的原则组合连结而成,都是潮汕传统建筑形式,多层次、对称、平衡结构完整的平房式第宅。屋顶为穿斗式、架梁盖瓦的“硬山顶结构”。以一座多进的宗祠为中心,两边并联两座小一点的“四点金”、称为“三壁连”;五座“四点金”相连称为“五壁连”;最多可达“七壁连”。如在“三壁连”或“五壁连”两边再加上两条火巷和从厝、后包(都是有若干厅房和长方形天井的排屋),就成了“驷马拖车”。这是形象的称谓,有正体和变体多种形式。
“驷马拖车”也称“三落(进)二火巷一后包”,是“四点金”的扩充版。整个建筑主体的一座三进大厅堂为中心置于中轴线,结构形式与“百鸟朝凰”近似,只有门楼间两侧的房屋较为狭小,称为“库房”。以三厅二天井的祠堂为“车”,以祠堂两侧各纵向并排的两座“四点金”为“马”,以“火巷”与主座隔开,最外侧再加建“火巷”、“排屋”围合,使之成为一座庞大的独立单元。正门前面有“大埕”(广场),大埕两边有大门,称“龙虎门”;大埕前面均开有一座“半月池”。
“驷马拖车”的中轴是一座三进的大厅堂:走进正门是凹形的门厅,两侧各有一下房,俗称“库房”;门厅进去是天井及左右两道通廊,天井进去是前厅,两侧各有一大房,这是第二进;前厅一侧有门通到第三进,结构与第二进相同,只是大厅后面有一狭长暗间,称为“后库”,前、后厅都是三开间,宽敞明亮。“驷马拖车”还可在后面成片扩建“下山虎”、“四点金”,门巷相通,既分又合,形成更为庞大的聚落。“驷马拖车”的主体建筑前低后高,每一进递增三级石阶,突出主要厅堂,保证后进采光。这更是反映了潮汕地区严格区分尊卑上下、男女内外,又注重崇宗睦族的文化传统。
“百鸟朝凰”又称“三座落”、“三厅亘”,更大规模的称“八厅相向”。简言之,“百鸟朝凰”就是以“驷马拖车”为主体、外包“四点金”或“下山虎”,房间应达到100间以上的规模。其主体建筑由两座以上的“四点金”纵向合并与扩充,整个平面呈中轴线对称布局,主体建筑有三进三落(座)或四进四落(座),三开间平行布置,相邻两座中间均隔着天井,天井两侧各有厢房连接各座形成围合;主体建筑两侧各有一列或两列排房,俗称“从厝”,以“火巷”隔开,“从厝”排屋一般是“一厅四房五间过”,或有两组一厅二房连成;主体建筑后面又有一列排屋,与两侧“从厝”排屋相连,与后厅以巷隔开,此为“后包”。整座的正门开于门楼间中央,两边围护的“从厝”和“后包”多由一座座“下山虎”相连围护而成,要有100间房围绕中心厅堂的“凰”才够规格。建于清同治年间的揭阳榕城光禄公祠曾是巡抚大使丁日昌的寓所,占地6000多平方米,以中间一座二进祠堂为中心,上半部主体建筑有房96间,下半部为东西4个斋房,合共100间,成了名副其实的“百鸟朝凰”。普宁洪阳德安里古民居群由互成犄角的老、中、新三寨组成,老寨为“百鸟朝凰”,中、新寨均为“驷马拖车”,全寨共有楼阁、花园、包屋、庭院、书斋和厅房共773间,是广东省乃至全国罕见的超大型的府第。宅也是潮汕民居建筑形式的大全,平房厝、下山虎、四点金、五厅通,独脚狮……在这里都能见到。
土楼围寨与“竹竿厝”
潮汕建筑历来讲究风水。风水之学起源于中原,宋以后传入岭南。剔除风水的迷信色彩,其中也有适应自然环境、讲究养生之学以及人与环境相协调的合理成分。风水之学讲究建筑选址要藏风得水,实际上就是慎重考虑建筑外部自然环境的选择,以后又发展成为人为创造理想的小环境。潮汕的村寨选址布局十分注重因地制宜,随地设计,多选择三面环山又不朝北的宅址,冬暖夏凉。宅后群山环抱且山势宜饱满平缓。丘陵地带的乡镇住宅以山形水态为择位首选,平原地区住宅则以“聚气之地”为择位首选。这都是有利于居住的气候地理环境。
潮汕建筑强调通风透气、避雨、防洪防风,如结构方式上一些大中型堂屋采用两端山面穿斗式、中央诸间抬梁式的混合结构法,造就宽敞的室内空间,又保持了源于本土的干栏、穿斗式结构刚性大、整体性强、抗风性能好的优点。屋顶形制多采用抗风防火性能好的硬山式。人文发达的潮汕至今保留着很多典雅的府第,最有代表性的是潮州城内许驸马府,总面积1800平方米,宽42.36米,进深48.84米,始建于北宋治平元年(1064),历代屡有维修。总平面、基石、石地柎、地砖、墙体保留了宋代遗构,上部木构桁架、柱梁也是宋代木构件遗存。许驸马府是大型潮汕民居“驷马拖车”格局的早期建筑,格扇装修及建筑布局具有显著的南宋特征,是南方府第式建筑发展演变的重要实物,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如果说,“驷马拖车”与“下山虎”、“四点金”、“百鸟朝凰”等民居建筑体现了潮汕文化儒雅的一面,那么,潮汕民居的土楼围寨则表现出粗犷刚强的另一面。由于社会动荡,山贼海寇侵扰,乡村建筑日趋军事化。潮汕地区土楼围寨众多,仅在与福建接壤的饶平一地明清以来所建土楼就有656座,其居民大致是潮人与客家人各占一半。潮安等地也建造了一批批土楼围寨。
潮汕农村多聚族而居,浓厚的氏族观念体现在聚落建筑就是以姓氏宗祠为中心的围寨格局。宗祠是围寨中心,其他各种建筑按次序环绕宗祠而建:左右小宗祠,“火巷”和“厝包”从三面护卫大宗祠,外围是一座座重叠相连的“下山虎”式的三合院或“四点金”式的四合院,最后才是坚固围合的寨墙。如不专建寨墙,则最后那首尾相接、朝向中心的围屋就兼具寨墙的作用。这样就形成内为府第、外有沟渠寨墙环绕的围寨,外部封闭而内部开放。整个村寨依其宗族观念、风水观念、生产生活、防御功能以及朴素的美学观念来营建,形成潮汕村寨的大格局,更成为独特的风水人居理想环境。
潮汕村落中供大规模人群聚居的集屋式民居称为堡寨,以灰、土、沙、石、木等材料筑成的永久性建筑,是清代潮汕地区乡村居民军事化的产物、宋代以前中原地区流行的“祠宅合一”建筑体系的复制。寨子外墙厚实,可抗击台风和暴雨的侵袭,基本是封闭的,门窗均向内开,通过两三个寨门与外部联系,既可防盗寇,又有利于防风防水。潮汕土楼围寨大多兴建于明万历至清乾隆年间。从平面上可分为“方寨”和“围寨”,还有八卦形的;从外围护方式可分为围楼和围墙。潮汕地区圆形的楼寨较多,“圆寨”即土楼,与闽西土楼一样。潮汕圆寨一般规模不大,通常占地2至3亩,由24至28套二层房间环拱围合而成。潮安县官塘长远楼便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圆形土楼,直径56米,共有28间房,分上下两层,墙体贝灰沙夯筑。楼内空地上建有两厅两房的族人公厅,并有两眼水井,防盗性能极佳。民居圈以又高又厚类似城墙的围墙构成村寨,是潮汕地区村镇军事化的一种民居形式,俗称寨,有的土楼也称寨。但村寨与土楼不同,寨内民居排列成街巷,一寨之中往往聚居着几十户以至百余户。潮安古巷象埔寨平面方形,“三街六巷七十二座厝,座座格局不相同”,全寨由一大门进出,惠来葵潭葫芦寨以平面酷似葫芦而得名。寨基垒石,上夯筑三合土。澄海隆都前美乡永宁寨墙高8米,寨内又有长方形内墙,四周筑楼房,楼设出水窗,寨外有水渠,兼有很好的防盗、防洪能力。潮汕著名的土楼围寨还有饶平三饶道韵楼,被认为是中国最大的圆形土楼;又有上饶镇福楼,潮安官塘仪凤楼、铁铺嘉楼和八角楼、磷溪世德寨,澄海盛安寨等。
如果说,“驷马拖车”等府第建筑是大户人家的居所,那么“竹竿厝”便是下层人群居住的潮汕另一种传统建筑形式。这种民居平房以布局面窄而细长、犹如竹竿而得名。多间连体的房屋,客厅、住房、厨房、天井排列成狭长的空间,组合形式没有固定格式或规则,类似广府民居中的“竹筒屋”。“竹竿厝”可以从厨房进入天井、客厅,也可以从客厅经天井到卧室、厨房,还可以由厅、房、天井再组合变化,如“单背剑”等形式。竹竿厝占地少,又能在狭长或临街土地上建造,构筑时由天井、客厅与偏廊灵活组合,虽有左邻右舍,仍能解决天井采光、通风和排水等问题,因而被长期沿用。城镇平民居屋多为这种布局狭长的“竹竿厝”,临街则多为单间或多间连体结构,面狭而进深,往往隔成前后两半,前面临街作铺面,后面作为住宅或作坊,形成前铺后厂的格局。
藏风聚气“下山虎”
潮汕民居建筑的发展变化自中唐开始。在人文发达的潮汕,民居往往由群体组成,互相穿构,彼此依存。居住与自然相和谐,景观与自然共生,家居因和谐而美好。这是潮汕建筑文化的核心。
潮汕民居建筑的精华集中在府第宅园上,用生动形象的名字命名,如“下山虎”、“四点金”、“驷马拖车”、“百鸟朝凰”等,建筑模式主要以传统的三合院、四合院为基本格局,各种组合从简单到复杂,最基本的形成称“下山虎”和“四点金”。“下山虎”为三合院布局,“四点金”为四合院布局,形成有地方特色的布局手法和建筑风格。“下山虎”建筑在潮汕农村较为普遍,是潮汕府第最基本的构成单位,状如下山之虎,故名;又似爬行之狮,故又称为“爬狮”或“双跑狮”。“下山虎”多为一厅二房二厝手(即前房,扣八尺),以大厅为嘴,2个前房为两只前爪,俗称“伸手房”,后厅为肚,厅两旁的大房为后爪。“下山虎”因为出入门路不同,有开正门和开边门的区别。通常中间不开门,而是两边开门,称为“龙虎门”,也有既开正门又开边门的。“下山虎”还有一种形式:大门一侧升高,占去一侧“伸手”位置,称为“单跑狮”;也有因用地的限制,“二伸手”的厢房为单泻水屋顶的廊房形式。整个结构的平面近似于北方民居中的三合院。“下山虎”减去前部两个厝手,只剩一厅二房的,称为“平房厝”。“下山虎”整座建筑前高后低,恰似浑身是劲、张开大口的下山猛虎,又如蓄势待发的雄狮,藏风聚气。为最大限度地吸纳和贮藏“精气”,大门往往建成凹斗形式,使整个建筑形成一个葫芦般的嘴阔、径(内门框)窄、肚大的富于变化的空间,以达到藏风聚气的风水目的。
“下山虎”形制十分古老,农家小屋多建此格局,正厅墙壁和房门上常绘有壁画,内容一般是民间广为流传的戏剧故事、神话传说,如“十仙贺寿”、“仙姬送子”、“穆桂英挂帅”、“郭子仪得宝”等,犹如画苑。还有巧夺天工的雕刻、永不褪色的嵌瓷,使得整座“下山虎”富丽堂皇、美仑美奂,简直就是潮汕民间工艺的小型博物馆。
同构共生“四点金”
“下山虎”加前座就成了四角各有一房的四合院。压角的房间形如“金”字,故名“四点金”。“四点金”是潮汕独特的民居,是一种多层次、对称、平衡、结构完整的平房式第宅。其建筑格局与北京四合院相似,构造方式是:中轴线上前厅——天井——后厅,前、后厅两侧各有一房,占据四合院的4角。4面以房屋围合而成的天井小院,外有围墙,内打阳埕、凿水井。整座建筑外观为方形,多为“日”字形结构,形体庄重,就象一个以后座厅堂为身、两大房为两肩、“伸手房”为两臂、下房为交手的抱气入怀的人体。大厅左右两侧有“壁肚”,进门为门厅,门厅下面是天井,天井4角有4条石柱,俗称“喷水柱”,结构对称。天井直进是后厅,也称“大厅”或“客厅”。大厅两侧是大房,门厅两侧是下房,天井四周有回廊、厢厅、南北厅,两侧是厢房的侧门。敞开的庭院、天井是虚怀纳气的空间。“四点金”一般对外不开窗,窗只开向内庭。潮汕人把天井视为财禄,天井阔狭适中则聚财。“财气”从大门或天上降临,积聚于天井后再通过各房门窗“吸”进屋里,“聚财不漏气”。这种格局是基于“风水学”中“山凹环抱”、“含风纳气”的理念而设计的。
“四点金”的构造还有多种:只有前后4个正房而4厅齐向天井的,称“四厅金”;前后房都带“厝手房”和“八尺房”的,变8房为10室的称为“四喷水”。如果在“四点金”外围建一圈房屋,就叫做“四点金加厝包”(俗称“包屋”)。“四点金”这一基本结构还可以有很多扩展和变形,如“多壁连”是由多座“四点金”并排围起来而成。“四点金”横向发展,大厅、门厅两侧各有两房或三房,形成正屋和门楼间五开间或七开间,俗称“五间过”或“七间过”。纵向发展有“三座落”、“三串厅”。如同时向横纵发展则形成了“驷马拖车”、“四厅相向”、“八厅相向”、“五连壁”等格局。有的“四点金”于一侧或两侧各加一细长似剑的“火巷”和“排屋”,分别称为“单背剑”和“双背剑”。有的“四点金”两侧和后面扩建巷厝,正门外还有庭院。
潮汕“四点金”与北京四合院同为四面闭合的建筑群,但二者文化底蕴不同。北京四合院由一系列房屋和联廊围合,院落较大但不一定在中心。潮汕“四点金”则房屋相接,左右对称,紧凑简洁,狭小方正的天井位于中庭,保持了唐宋四合院的形制与格局。潮汕的宗祠和家庙就是在四点金的基础上扩建而成的。如将回廊两侧的“格仔”和天井后厅之间的“隔闪”(隔断)、以及后厅和左右大房的墙统统拆去,成为以中庭为中心的上下左右四厅相联相向的“亚”字形空间结构,就成二进祠堂;再通过四点金与下山虎之间串联并联,即可组成大型民居群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