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柬埔寨是东南亚的一颗明珠,是我国的友好邻邦。虽然两国并无国界相交,可是发源于我国西南的澜沧江,横贯东南亚出海,途经柬埔寨而称为湄公河,把两国紧紧地连系在一起,演绎了世代往来的友好诗篇。
潮人移居柬埔寨的过程
见于记载最早到达柬埔寨有名有姓的潮人是林道乾,他是澄海苏湾都南湾村人(今湾头镇)人,曾为潮州小吏,后来聚众走私,成为武装商旅集团的领袖人物。在嘉靖、万历年间,纵横海上30余年,与官军多次交战,足迹遍及台湾、安南、吕宋、暹罗、柬埔寨等地。虽然林道乾后来定居泰国,但跟随他到柬埔寨的潮人,应该就是潮人在柬埔寨最早的移民。
明末清初,郑成功海上贸易的范围扩大到东南亚各地的柬埔寨、泰国、印尼、越南、马来西亚等国。随着郑成功船舶在海上的往来和贸易的不断发展,促使沿海居民一批批地移居国外,其中不少潮人乘坐了郑氏提供的船只移民东南亚各地,包括柬埔寨。在清政府“先剿后抚”统一台湾时,有不少反清志士离开台湾,移居东南亚各国,其中也有一批潮人到了柬埔寨。
清朝人入关统治中国后,阶级压迫加上民族压迫,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不少明朝遗民流居海外。明末抗清志士,也有很多流往南洋各地。清朝初年,为了切断沿海与台湾的联系,特别是曾经作为郑成功起兵和抗清基地的潮州地区,清廷实施“斥地迁界”,厉行海禁,但仍有不少反清志士和大批潮州贫民冒险出洋,往东南亚各地定居,其中大部分人沿广东广西海岸前往柬埔寨等国。
清朝的海禁政策,在收复台湾后的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下令解除,准许商民对外贸易。在清一代,潮汕地区移民东南亚人数最多,持续最久的是乘红头船出洋的“番客”。
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由于柬埔寨的战乱而酿成了许多柬埔寨华人的外流,这是中国华侨史上的一个“再移民”的特例。1970年朗诺集团的政变和随后的波尔布特时期,把柬埔寨人民推向战争的深渊,华侨华人和柬埔寨人民一样遭受了20多年的战争蹂躏。金边市的许多潮汕人和其他华人一样被扫地出门,流放到边远地区,名为“开发”实为劳改。在1975年到1979年血腥统治中,这场浩劫被饥饿、疾病和折磨致死的柬埔寨潮人约10万人之多。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期,柬埔寨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柬埔寨华人经济恢复较快,许多潮人己经站稳脚跟。随着柬埔寨政治的稳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华人经济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并出现了华资自办的商业银行等,华人社团也得以相继恢复和成立。目前在金边市,除早年建立的五大会馆外,还有柬华理事总会、醒狮团、宗亲会等华人社团20多个。作为柬埔寨华人中人数最多的潮汕人,于1993年1月成立了“潮州会馆重建委员会”,原籍潮安庵埠镇的杨启秋先生出任主席。该会成立后,随即组团参加同年9月在美国举行的第七届国际潮团联谊年会,1994年4月10日,首届潮州会馆理事会成立,杨启秋先生出任会长。潮州会馆的会员大部分从事商贸或经营企业,故会馆经济实力较强。自会馆成立以来,在社团福利、文教等方面多有建树。目前潮州会馆是全柬人数最多的华人社团。根据柬埔寨潮州会馆提供给国际潮团的资料,目前旅居在柬的潮籍人士40余万人,占柬华人华侨总人口的80%左右。
柬埔寨潮人的经济活动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潮人在柬国经济舞台上大显身手,涌现出许多著名的企业家和侨领。这里作简要介绍。
江公义,原籍普宁,9岁时只身随人到金边谋生,长期在采石场敲碎石,熟悉建筑材料、土木工程建筑,发展成为建筑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他取得承建奥林匹克运动场以及首都金边和其他许多城市的大型市政建设项目。江公义和西哈努克交往密切,得到西哈努克签署的自由进出皇宫的证书,成为柬国的名人。
朱潮丰,原籍揭阳,1930年20多岁时随家乡人来柬谋生,负责开采原始森林,都是红木等上乘木料,把木料做成家具出口。后来,他又发展进出口贸易和房地产业务,创办金边银行等,成了柬国华人著名企业家。
曾树,祖籍潮州,1920年出生,周岁那年,父母带他前往柬国谋生。长大成人后,曾树业有所成,先后创立荣丰商行、和平商行及荣丰盛金行,成为巨富。曾树先生爱国爱乡,为增进中柬友谊作出贡献。他曾于1957年、1965年和1974年3次接受邀请到北京参加国庆观礼。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柬关系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双方在政治、经济、贸易、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友好合作不断加强,在柬的潮人经济实力也大大增强,成为一方群雄。